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莫扎特之旅-文化交流-音乐历史上的今天                    
                     
 
 
                   
                     

                   
                     
 
 

 
 

                                    田润德 编译文/图 2020-12-10  15:36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1890)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田元、苏子麟演奏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Tian yuan violin
Su ZIlin piano
Born in Harbin in 1999, he was admitted to the fourth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2009.In 2014, participated in the schoenfeld international string competition and won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ward of the junior group;In 2015, won the third prize in the scholarship competition of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In 2016, I won the second prize in the violin youth group in the Hong Kong art festival.In 2017, I won the nyo-china tour;You are admitted to the Boyle school of music at temple university.2019 European tour with nyo-china.Won the first prize of young talents world festival of performing and visual arts 2019.
     
 
     
  音乐历史上的今天

1822年12月10日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塞萨尔·弗朗克(又译“弗兰克”)生于比利时的列日城.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年12月10日-1890年11月8日),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原籍比利时,十二岁毕业于比利时列日皇家音乐学院。1836年随家迁居巴黎,后入巴黎音乐院学作曲与钢琴。1842年以后开始演奏家的生涯,并从事作曲和教学。早期作品很少流传。1858年任教堂管风琴手,但主要仍从事教学。生活清苦严谨,紧张而有规律。由于教堂的工作和对管风琴演奏的陶醉,他转向宗教仪式音乐和管风琴音乐的创作。1872年应聘任巴黎音乐院管风琴班教授,同时仍私人教授作曲。
他支持学生大胆新颖的创造,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作曲学派,丹第、肖松、杜帕克等都是他的学生。经过多年探索,最后五年终于写出了他最著名的《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旋律气质不凡,表现力深刻,和声新颖,结构坚实协调。特别是“循环形式”的出色运用,可以说是他的独创。1890年外出上课时被马车撞倒,从此健康恶化,于同年逝世。


今日视频:1、田元、苏子麟演奏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2、田元、苏子麟演奏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3、 田元、苏子麟演奏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三、四乐章;4、斯维特兰诺夫指挥《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      
  《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当年结婚礼物 今天世界名曲      
  1886年9月28日是比利时小提琴大师依扎伊的结婚喜庆日。他惊喜地收到一份特殊的结婚礼物,他的同胞、作曲家弗兰克(C.Franck)寄来一首新写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手稿,是专门为依扎伊写的。婚礼当天,依扎伊迫不及待地练习这首作品,不久在夫人蓓纳的伴奏下举行了首演。自此以后,依扎伊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是循环式,四个乐章的主题素材都源自单一的原始动机。小提琴在沉稳醉人的双音慢弓中揭开了乐曲的柔板乐章,开始的几个小节被巧妙地奏出法语 “ 我爱你,我爱你 (Je t′aime, je t′aime)”的音调。小提琴和钢琴此起彼伏的应答构成极富诗意的热恋画面。第二乐章是浪漫主义常有的戏剧冲突,到第三乐章有华彩乐段,是作曲家为依扎伊写的,刻画了相思之苦。终曲由一首优美的歌谣串起前三个乐章的精华。有人把这四个乐章比喻为恋爱的四个乐章:相爱,相知,相思和有情人终成眷属。后人评价,这部作品足以和贝多芬、勃拉姆斯最著名的小提琴奏鸣曲相提并论。
弗兰克出生在比利时后移居巴黎,在完成这首《A大调奏鸣曲》时已经63岁。但从乐曲表达出的感情,使人觉得应出自一位青年才俊之手。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巴黎音乐学院担任管风琴教授和私人授课,德彪西,丹第,杜帕克和肖松都是他的学生。李斯特听了他弹奏的管风琴,惊呼为巴赫再世。但是弗兰克一生性情淡泊,既拙于表现自己,也不善笼络舆论造势,只是利用空暇的时间作曲。他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作曲家, 在生命中的最后5年奠定了自己在法国音乐史上的地位。罗曼·罗兰曾给他很高的评价:“没有一个名字比这个伟大而心地忠厚的名字更纯洁的了,这是一颗毫无瑕疵的光彩夺目的心灵。”
这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录音有多个铭盘,都有光芒四射的演绎,如郑京和和鲁普、格罗米欧和塞伯克、帕尔曼和阿格里齐等。由于广受演奏家与听众的欢迎,后来又被改编成大提琴和长笛的曲目。
弗朗克1822年出生于比利时列日,1870年加入法国国籍,1890死于车祸。弗朗克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是浪漫主义时期弦乐演奏艺术三大学派(法比学派,帕格尼尼为代表的炫技派,德国学派)法比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作曲家不顾他所处音乐时代的发展轨迹,其创作思想与作品结构始终保持着对复调音乐的崇尚与迷恋,他坚持走自己的创作之路。由此,弗朗克生前受到同胞们的冷遇,默默无闻。在歌剧一统天下的法国,大多数人并不关注其它音乐形式。1871年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建立,使得一些鲜为人知的新作曲家们的作品有机会公诸于众,歌剧以外的音乐体裁逐步进入听众的视线。由此,弗朗克带领其弟子,与拉罗、圣桑为代表的杰出作曲家,大显用武之地,他们为器乐独奏作品登上高雅音乐殿堂创出了一条道路。20世纪后,弗朗克的一些代表作品博得了举世众多的知音。
弗朗克的音乐创作有以下特点:
1 对瓦格纳的音乐非常偏爱,而创作语言大多来源于李斯特。
2 对作曲技法中的对位加工非常偏爱。
3 作品中最明显的是复调结构。但在行家们看来,这是一种虚假的复调,它们基本上是单音性质的,各种声部在完成其使命前就消失了。通过用半音变化造成的过渡转调长生了线条进行的印象。
4 忠实敬仰于纯音乐,其作品中精湛的乐句、美妙的瞬间、由衷的感叹……时常给听者带来发自内心的惊喜与感叹。
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886年,是作曲家献给小提琴名家依萨伊的结婚礼物。作品曲式结构丰富,旋律甜美阴柔;音调色彩多端,半音穿梭密集;情绪亢奋缠绵,内心喜悦冷静,带很强的内省挚诚与神秘气氛。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大提琴家尤莱斯将此曲移植到大提琴上演奏,反响良好。该曲的诸多特性,非常适合于大提琴演奏,由此,不同大提琴家编订出版的乐谱与唱片相继问世。当前在我国使用较多的是由J. 尤莱斯移植、L罗斯编订(既:重新安排弓指法)的版本。该曲现已成为专业教学与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之一。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塞萨尔·弗朗克(又译“弗兰克”)在1822年12月10日生于比利时的列日城(Liege)。十一岁时,弗朗克已在比利时进行旅行演奏,十三岁获得学院里的钢琴演奏一等奖。1835年,弗朗克随家庭迁居巴黎,又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弗朗克十五岁时已经写出一部钢琴协奏曲,翌年又写出三首三重奏。这时弗朗克已经明显倾向于专搞创作。弗朗克除了个人教课和在1872年后兼任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外,他的主要工作在教学,以弹奏管风琴为专业。
  1866年4月间,李斯特听过他的一次演奏,离开教堂时曾喃喃自语地说,简直是巴赫再世。 弗朗克是一位人道主义艺术家,他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为复兴法国民族音乐作出很大的贡献。弗朗克的音乐创作也深具特点。如果说,比捷的音主要以其明亮、光辉和充满生机等特点典型地反映了法国的精神的一面的话,那么,弗朗克体现的则是另外的一面:他的音乐格调崇高,感人肺腑,既有宗教的虔敬,也有浪漫主义式变幻不定的激情。
  弗朗克的创作经历着不均等的两个时期,以七十年代中期为分界线;他的优秀作品几乎都在后期的十五年间写出。这些作品构思严谨、深刻而宽广,涉及到音乐艺术的多种体裁,包括交响音乐、室内音乐、管风琴与钢琴曲、清唱剧与歌剧等;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器乐方面,几乎器乐曲的每一种体裁都留有他的闻名杰作: 《d小调交响曲》(1886-1888年) 、《D大调弦乐四重奏》(1889年) 、《f小调钢琴五重奏》(1878-1879年)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86年) 、《交响变奏曲》(1885年) 、《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884年) 、《三首管风琴圣咏》(1890年)等。
  弗朗克为人正直、坦率,他只是在演奏管风琴和私人教课的空暇,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孜孜于写作,他对别人毫无所求。正如德彪西对他的描述那样:"发现一个美丽的和声就足以使他开心一整天,……这一个时运不济和不被赏识的人,怀有一颗孩提的心,他的心地如此之善良,致使任何矛盾处境或者其他恶劣条件,都不会使他感到痛苦。"
  1879年间,他把自己费十年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清唱剧介绍给巴黎的音乐界,结果只有两个人到场;1890年4月,他的弦乐四重奏在民族音乐协会组织的音乐会上首演受到很大的欢迎,这是他唯一的一次成功的体验,但这时,他已经六十八岁,接近走到生活的尽头。五月间,当这部作品再度上演时,他在前往一个学生家里上课的途中因车祸受伤,几个月后在1890年11月8日终于在巴黎辞世。
(1) 清唱剧: 《鲁斯》(1846), 《巴别塔》(1865), 《赎罪》(1872), 《八福》(1880), 《吕贝卡》(1881)。
  (2) 教堂音乐:三部弥撒曲,经文歌,奉献经,诗篇歌一百五十首。
  (3) 歌剧: 《于尔达》(蒙特卡洛,1894), 《吉赛尔》(蒙特卡洛,1896)。
  (4) 管弦乐曲: 《d小调交响曲》, 钢琴与乐队《交响变奏曲》,交响诗《风神》、《可憎的猎人》、《恶魔》(钢琴与乐队) , 《赛奇》(合唱与乐队)。
  (5)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三重奏四首,小提琴奏鸣曲。
  (6) 钢琴曲: 《前奏曲、众赞歌与格》、《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
  (7) 管风琴曲:众赞歌三首及零星小曲。
  《前奏曲、赋格与变奏》Prélude, Fugue et Variation Op。18
  是一首灵感、技巧、内容等都非常出色的杰作。前奏曲用b小调,如歌的小行板,9/8拍。这是一首美丽的无词歌,舒畅悠闲的旋律、优美的和声,虽然显得平静,但却有富于变化的律动,形式上采用三部曲式。A段的调性较保守,始终是b小调。B段较浮动,从b小调开始,但不久便经过D大调转向升f小调。赋格附有9小节的序奏,以壮丽的音响暗示赋格的主题。赋格曲采用从容的快板,3/4拍,主题很长,可以将它解释为由前奏曲主题开始所延伸而来,这一首优美无比的四声部赋格曲,几乎保持在b小调上,只是偶尔转为升f小调,没有一般赋格中不可缺少的关系大调、下属调、上六度等主题呈示。变奏曲是前奏曲的再现,也是前奏曲的对位法的变奏。变奏技巧虽然单纯,但却非常优美。其中B段的主题与在前奏曲时不同,这里是始终严守主调并不转调。全曲以B大调作为最后的结束。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作品的海报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交响乐作品唱片封面      
  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A大调,中庸的小块板,是省略掉了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d小调,小快板,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 快板,宣叙调式的幻想曲。前部分是a小调,后部分转为#f小调
第四乐章 稍快的小快板,A大调,自由的回旋曲式。
清楚地了解调性与曲式,可以明确乐曲的写作结构,使演奏更加理性。对以上四个乐章的音乐理解,说法各有不同,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处理的空间很大。这样看,想象力在演奏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音乐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抽象艺术,随着声音的流逝,演奏逐渐完成。想象力的发挥,一定要结合音乐作品创作年代、作曲家创作个性,多听不同版本的唱片,养成积累综合音乐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久而久之,自然会摸索到不同音乐时期表达音乐规律的方法。
移植后的弗朗克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在演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四个乐章连续演奏,各乐章之间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兼顾连接性,通过速度、力度、音色等演奏方式,统一协调,恰到好处的表现音乐内涵。
2 音准调性的把握。这首作品临时变化音很多,演奏时应该明确认识调性以内音符与临时变化音符。通常相同音符会因调性更改,使实际音高产生微弱变化,如果不加以分析的按照惯例演奏,定会影响音乐的韵味。演奏者因调性变化,要及时调整听觉感受,通常,半音演奏与十二平均律相适宜,旋律(双音)演奏与纯律相适宜。
3 演奏技艺的难度。首先是音准。超出4度音程的换把不时出现在高音区,给音准造成难度,对手指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其次是发音。由于该曲不是大提琴原创作品,被移植到大提琴后,高音区演奏较多,而A大调的3个升号与数量不少的临时变化音,都相对限制了乐器的声音振动。因此,发音质量,构成训练难点。第三是揉弦幅度与力度。根据旋律发展需求,在不同音区的揉弦动作,随之调整幅度,避免速度频率雷同一致。高音区、长时值音符的揉弦,特别需要在右手弓子配合下的手指关节支撑力与声音力度的持续力。
4 情绪的控制。自始至终的听见自己的演奏,是控制情绪的关键。当技术有了较好的把握后,只有合理运用技巧,理性适度的释放情绪,是演奏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经训练途径。理性体现在:能自如控制音量、音色、音准、节奏、速度,一切动作(技术动作与肢体语言)都在清醒的思维意识下完成。反之,凭直觉、靠热情在冲动下的演奏,时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声音粗糙、节奏不准、弓速不均、忘记乐谱等。
5 关于音乐记忆。按照惯例,通常室内乐奏鸣曲可以看谱演奏,而在专业教学期间,为锻炼学生们的演奏记忆力,有些学校在考试时要求大家背谱演奏,由此,变化多端的旋律,使得首调记忆与手指记忆的背奏方式,都显得很不可靠。只有严格按照乐谱标示认真记忆每个音符(音符特定位置与规定指法)、乐谱中的所有细节(表情术语、演奏术语、速度术语、休止节拍等),才能达到准确的背奏效果。
6 这首作品属于室内乐奏鸣曲,演奏中大提琴与钢琴各占一个声部,二者缺一不可,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许多演奏者只有在临近登台时,才有机会与钢琴合作,这种无奈的状况,使得这部室内乐奏鸣曲(其他奏鸣曲也有类似状况)失去了原有的艺术效果。建议个人声部已经练的比较熟悉的演奏者,要尽早与钢琴合作。室内乐(三重奏、四重奏等演奏形式)真的需要演奏者拥有很多共同的合作时间,配合默契是在不断磨合中产生的。
     
   
  许多人认为弗兰克法国印象派的先驱,所以经常把他和德彪西的作品放在一切演奏,或录制唱片。      
  Today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Cesar Frank, French composer and organist, was born in Liege, Belgium, on December 10, 1822.
December 10, 1822 - November 8, 1890
Cesar Franck (Cesar Franck,1822-1890) was a French composer and organist from Belgium. He graduated from the Royal Conservatory of Liege in Belgium at the age of 12.In 1836, he moved to Paris with his family. Later, he studied composition and piano at the Paris Conservatory.After 1842, he began his career as a virtuoso, composing music and teaching music.Few early works survive.He became a church organist in 1858, but remained mainly engaged in teaching.Life is austere and rigorous, tense and regular.As a result of church work and the intoxication of organ playing, he turned to ritual music and organ music.In 1872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the organ class at the Paris Conservatory while still teaching composition privately.
He supported the bold and novel creation of students, creating a complete school of composing music, Dandy, Xiao Song, Du Parker and so on are his students.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he finally wrote his most famous Symphony in D Minor,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string Quartet in D Major and so on in the last five years, which fully reflected his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extraordinary melody temperament, profound expression, novel harmony, solid structure and coordination.In particular, the excellent use of "circular form" can be said to be his original creation.In 1890, he was knocked down by a carriage while out for class. His health deteriorated and he died in the same year.
Today's video: 1. Tian Yuan and Su Zilin play the first movement of Frank'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A major.Tian Yuan and Su Zilin play the second movement of Frank'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A major.Tian Yuan and Su Zilin play the third and fourth movements of Frank'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A major.4. Svetlanov conducting Frank's Symphony in D Minor.
 

 
 
 
 
     
       
  塞萨尔·弗兰克(1822-1890):2.组曲1,b单簧管,2。 b单簧管和低音喇叭(单簧管三重奏)
今天,塞萨尔·弗兰克这个名字让人想起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或伟大的D小调交响曲,许多人认为这是法国印象派的先驱。 然而,这些作品在他去世后才成名。 弗兰克出生于列日,15岁时去了巴黎音乐学院。 一个。在安东·赖查(Anton Reicha)。 从1842年起,他在巴黎担任各种管风琴师,直到1858年,他终于在巴黎的St.Clotilde教堂担任管风琴师-他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他的生命结束。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无数的器乐作品,主要是为了纯粹的精神目的,但总是与教会或教会有关。 教堂音乐。 这里提供的两个单簧管和巴塞特号角的套房来自一系列死后出版的小作品,这些作品最初分配给博览会的一部分,但现在作为FWV 41在Franck的全部作品中统一分类。
伯恩哈德·科斯林
作曲家/作家
塞萨尔弗兰克(1822-1890)
处理
克莱蒙尼亚          
     
  César Franck (1822-1890): 2. Suite für 1. Klarinette in B, 2. Klarinette in B und Bassetthorn (Klarinetten-Trio)

Heutzutage denkt jedermann bei dem Namen César Franck an seine Violinsonate oder die großartige d-moll Symphonie, die von vielen als Wegbereiter zum französischen Impressionismus angesehen wird. Diese Werke sind allerdings erst nach seinem Tod zu solcher Berühmtheit gelangt. Geboren in Lüttich, ging Franck als 15jähriger nach Paris um am dortigen Conservatoire Unterricht u. a. bei Anton Reicha zu nehmen. Ab 1842 hatte er verschiedene Organistenstellen in Paris, bis er schließlich 1858 seine Hauptstelle als Organist an der Kirche St. Clotilde in Paris antrat – diese Position hatte er bis zu seinem Lebensende inne. Zeitlebens komponierte er unzählige Orgelwerke, die meistens rein geistlichen Zwecken dienen sollten, immer aber in Zusammenhang mit der Kirche bzw. Kirchenmusik zu sehen sind. Die hier in der Fassung für zwei Klarinetten und Bassetthorn vorliegenden Suiten entstammen einer Sammlung von posthum veröffentlichten kleinen Stücken, die ursprünglich jeweils einem Teil der Messe zugeordnet waren, jetzt aber geschlossen als FWV 41 in Francks Gesamtwerk eingeordnet werden.

Bernhard Kösling
Weitere Produktinformationen
Komponist / Autor César Franck (1822-1890)
Bearbeitung von CLARIMONIA
Herausgeber Musikverlag*Hans Jürgen Eckmeier
ISBN 978-3-933172-22-8
ISMN 979-0-700327-36-1
Schwierigkeit
Fortgeschritten / Intermediate learner         
     
   
  弗兰克音乐作品的手稿      
  拍品描述
|法国作曲家赛萨尔·弗兰克||1页||附证书||此乐谱是弗兰克于1845年12月3日在巴黎创作的乐谱手稿,其中手稿背面附有三段由Halévy、Auber和Louis Clapisson的亲笔签名乐谱。手稿共9小节,首演于1846年。手稿配有歌词“Flambeau des cieux la fin de ta carrière”。|手稿背面为三段由Halévy、Auber和Louis Clapisson亲笔签名的乐谱,创作地点推断均在巴黎:Jacques Fromental Halévy. AmusQS.,1845年9月18日,引用了10小节钢琴快板Daniel Auber. AmusQS. 1846年4月6日,引用了4小节钢琴3Louis Clapisson. AmusQS.,1861年12月17日|萨尔·弗兰克(César Franck,1822-1890),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原籍比利时,十二岁毕业于列日音乐学校。1836年随家迁居巴黎,后入巴黎音乐院学作曲与钢琴。1842年以后开始演奏家的生涯,并从事作曲和教学。早期作品很少流传。1858年任教堂管风琴手,但主要仍从事教学。生活清苦严谨,紧张而有规律。由于教堂的工作和对管风琴演奏的陶醉,他转向宗教仪式音乐和管风琴音乐的创作。1872年应聘任巴黎音乐院管风琴班教授,同时仍私人教授作曲。|此件拍品由INLIBRIS公司手稿鉴定专家THOMAS KOTTE鉴定为真迹,并出具证书。
     
  Lot description
| Cesar Franck ||1 page || with certificate || This is a manuscript of the score composed by Franck in Paris on December 3, 1845. On the back of the manuscript are three signed pieces by Halevy, Auber and Louis Clapisson. The nine-bar manuscript was first performed in 1846. The manuscript is accompanied by the lyrics "Flambeau des cieux la fin de ta carriere". | On the back of the manuscript are three pieces of music signed by Halevy, Auber, and Louis Clapisson, all presumed to have been composed in Paris: Jacques Fromental Halevy. AmusQS., September 18, 1845, citing a 10-bar allegro for piano. Daniel Auber. AmusQS. April 6, 1846, 3Louis Clapisson. AmusQS., 17 December 1861 | Cesar Franck (1822-1890), French composer and organist, originally from Belgium, graduated from the Music School of Liege at the age of twelve. In 1836, he moved with his family to Paris, where he studied composition and piano at the Paris Conservatoire. After 1842, he began his career as a performer, composing music and teaching. Few early works survive. He became a church organist in 1858, but remained primarily a teacher. Life is austere, rigorous, tense and regular. As a result of his church work and his fascination with organ playing, he turned to the composition of ritual music and organ music. In 1872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organ at the Conservatoire de Paris, while remaining a private professor of composition. | The lot was authenticated and certified as genuine by THOMAS KOTTE, manuscript expert of INLIBRIS.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田元、苏子麟演奏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Sonate pour violoncelle solo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田元、苏子麟演奏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三、四乐章      
 
     
         
  【斯维特兰诺夫】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      
  Evgeny Svetlanov conducting the State Academic SO in Cesar Franck's Symphony in D minor, live on 17 March 1981      
 
 
 
     
  未得原作者编者授权严禁转载www.mt77.com任何内容      
                   
                     
 
 
 
 
                   
                     
 

站长

13051246559 1197843751

          copyright © 2003-2005 xi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  黑icp备050097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