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莫扎特之旅-文化交流-音乐历史上的今天                    
                     
 
 
                   
                     

                   
                     

                   
                     
 
 
 

                                    莫扎特之旅 编译 文/图 2020-12-01 19:36

 
 
 
 
 

 
 
 
 
 

 
 
 
 
 
 
  克拉拉·哈丝姬尔( Clara Haskil,1895——1960)      
         
 

【名版本】哈斯基尔/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 K.466

     
  钢琴:Clara Haskil / Lamoureux管弦乐团 / 指挥:Igor Markevitch
也许是因为自己生活的艰辛坎坷,哈斯基尔能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这部作品中蕴含的深沉悲剧感。1960年,就在完成这个录音后不久,哈斯基尔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摔下楼梯而不幸逝世,这个录音也成为了她多次录制的本曲的天鹅之声。
     
 
     
  音乐历史上的今天

1960年12月1日,哈丝姬尔与格鲁米欧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举行音乐会,这也是哈丝基尔的最后一场演出。一个星期后,哈丝基尔在布鲁塞尔去世。
克拉拉·哈丝姬尔(CLARA HASKIL1895--1960),罗马尼亚钢琴家。189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布 加勒斯特,196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逝世。哈丝姬尔留下的录音不算很多,且曲目零碎分散,和葛罗米欧合作的贝多芬小捉琴奏鸣曲全集可能是唯一的一套全集录音。自从1960年她65岁辞世后,10年间,她的名气一路飙升,成为年轻一代音乐爱好者的最爱。她被举世公认为“音乐家中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中的钢琴家”。
远离欧洲文化中心的东欧小国罗马尼亚也是个音乐人才辈出的地方,从早期的乔治.埃乃斯库、李帕蒂,近年的科特鲁芭丝、乔治乌等都是他们的骄傲。哈丝姬尔则是其中备受尊敬的"钢琴圣女”。她纯净、
妩媚的演奏、别具佳韵的魅力,即使今日仍如绕梁余音不绝于缕,让人回味不已。
哈丝姬尔1960年与小提琴家格鲁米欧赴土耳其的布鲁塞尔演出时,在火车站因意外摔倒去世。之后有评论家称她为"钢琴圣女”。
几乎终生与疾病相伴的哈丝姬尔,189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4岁丧父后被母亲带到维也纳。她自幼就表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学钢琴,7岁时又随理查罗伯特学小提琴。1905年,年仅10岁的哈丝姬尔在巴黎举行了首次独奏会,并在翌年被当时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的作曲家福雷接收进该校学习。1907年又进入科尔托开设的大师班,科尔托非常欣赏哈丝姬尔的艺术天赋,并准备了大批曲目供她学习,不料哈丝姬尔只用了短短的几个月便全部弹好了。
1910年,15岁的哈丝姬尔离开巴黎音乐学院,开始以职业钢琴家身份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与瑞士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她所到之处皆获得好评,布索尼、帕德列夫斯基等当时的琴坛名流对她也大加赞赏。可惜天意弄人,1913年正当花样年华的哈丝姬尔春风得意之时却患了硬化疾,使她在四年的时间里要常常卧床休息不能弹琴。母亲过世后她还要负担起照顾妹妹的生活担子,因此不得不以教琴为生,直到1921年才恢复公开演出。但孱弱的身体已令她难以驾驭那些需要消耗大量体能的作品,于是她逐渐将精力集中到诸如莫扎特等不太耗体能的曲目上来,并向室内乐方向发展,那时著名小提琴家乔治.埃内斯库、伊萨依和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都曾是她的好搭档。
职业生涯
哈丝姬尔从1934年开始灌录唱片,我们也可在一些唱片公司的目录中偶尔发现她的早期录音。四十年代初期,哈丝姬尔生了脑瘤需要动手术,但这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位脑科专家又身陷德军占领区,幸得有人冒险带医生偷渡到马赛,才得以成功施行手术,让她从死亡边缘走了出来。
战后,哈丝姬尔揣着瑞士护照到世界各地演出,这时她才逐渐建立自己的名声,在50多岁的时候才买下第一台自己的音乐会大钢琴。她的琴艺终于得到普遍的赏识了,但一种叫"慢性脊髓炎”的疾病又缠上了她。一次又一次的病痛侵袭,使哈丝姬尔健康受到了重大的伤害,从她晚年那些侧着头、弯着腰的照片看,实在无法与她青春时代的花容月貌联想到一起。后来与葛罗米欧的合作,则是她生命中最后放射出的一道霞光。
哈丝姬尔的演奏没有撼人心肺的力度,也没有一泻千里的激情,更没有火花四溅的技巧。她的魅力表现在俯首即拾的自然、一尘不染的纯净、婀娜多姿的妩媚。坎坷的命运没有使她沉沦,反让她的音乐充满了神秘的活力,使她在诠释莫扎特的音乐时将其中的童真表现得更透彻,仿如让听众触摸到莫扎特的灵魂。难怪李帕蒂也称她是"最似莫扎特的莫扎特演奏家”了。
哈丝姬尔留下的录音不算很多,且曲目零碎分散,和葛罗米欧合作的贝多芬小捉琴奏鸣曲全集可能是唯一的一套全集录音。艺术成就最高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还不到10部,不过其中的第20号钢琴协奏曲KV466就留下了3个录音版本,两个在Philips,一个在DG。KV466这部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最具浪漫气质和悲剧气氛的作品,在DG的l954与弗里乔依合作的录音中,哈丝姬尔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清澄明澈的基调,如历尽苦厄的顿悟、雨后初晴的明媚。而在Philps的l960年与马尔凯维奇合作的录音,则显得深沉厚重,体现了一种更有深度的沉思。马尔凯维奇将乐队的音色调校得丰满浑厚,将钢琴声部烘托得高贵雄壮,两个录音可谓各有意趣。除了这部多次录音的KV466,较容易找到的还有第9、13、19、23、27等几首协奏曲和KV386的A大调迥旋曲。哈丝姬尔指下的莫扎特协奏曲格调高贵端庄,有一种远离尘嚣的脱俗、晴雪满江的清奇。而弹奏奏鸣曲和变奏曲时同样是工整中不失灵气。
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是哈丝姬尔晚年与年青的葛罗米欧合作最令人倾倒的录音。比利时学派的葛罗米欧以典雅绮丽的诠释与哈丝姬尔的质朴自然珠联璧合,平和的应答、默契的配合、相互的烘托,将莫扎特音乐中的和谐美表现到了极致,两人没有耀目的炫技、出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只有两颗心灵在遥相呼应的心语。
除莫扎特外,舒曼是哈丝姬尔留下录音较多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浪漫激情的作品,它虽不像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那样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但也可说是热力四射了。哈丝姬尔的演奏与她弹奏莫扎特时相比仿如判若两人,雄奇的气象、坚实的造型,与娇弱柔媚的女性风格简直大相径庭。
舒伯特的D960是他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那种歌唱性的旋律既散发著诗句般的苦闷与伤痛,又像憧憬着遥不可及的梦。哈丝姬尔在这里充分地展现出女性特有敏感与细腻,她似乎将大半生的酸甜苦辣都倾注到了指端,化作即兴的吟唱,用幽静的琴声去安慰别人抚慰自己。纤细的情感,水银似地随着音符流动。这是一个非常感性又十分温馨的演奏,是婉约派的典型。
作为一个女性钢琴家、况且多病体弱,哈丝基尔深知自已绝无可能与力量型的男性钢琴家匹敌,因此她除了在曲目上尽量避免那些太过消耗体力的作品外,在审美取向上更偏重于细腻柔美的婉约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都是体现力度美的作品,哈丝姬尔选择的第17和18两首虽不属最讲力度的作品,但是一派阳刚味,在1955年的录音哈丝基尔却能将它们弹得清秀温婉而不失雄健。与巴克豪斯、李赫特等力量型钢琴家比较可谓相映成趣,是个十分另类的贝多芬。
Music&Arts唱片公司是国外众多优秀小型唱片企业之一,专门收集名家的各个版本的经典历史录音经特别音效处理后再发行,类似于纳斯索,但该公司的产品在国内比较少见。

今日视频:1、哈斯基尔/莫扎特/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 K.466;2、【纪录片】克拉拉·哈丝姬尔 钢琴演绎的魅力。

 
 
 
 
 
   
  童年时代的克拉拉·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      
 
     
  “钢琴圣徒”:克拉拉·哈丝基尔      
         
  “音乐破空而来。她的胳膊在键盘上滑动,无需酝酿,就像光滑的石子滑过水面。这就是她的独特魅力。音乐仿佛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成为一种永恒。”   ——彼得·富特文格勒

                                                一
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 1895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很早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三岁时就能哼唱姐姐在钢琴上演奏的旋律。哈丝基尔不到五岁时,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教授到家中做客,他演奏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哈丝基尔就能完整重复出来,而且还能转调。这时她还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教育。父亲死后,叔父带她到安东·多尔(Anton Door)的家中。多尔先生是维也纳名气很大的钢琴老师,他认识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约瑟夫-约阿希姆等人。1902年4月的一份报纸发表了他描述的这次见面的情形:
最近,一位罗马尼亚来的医生来找过我,手里牵着一个不到七岁的x4女孩。这个孀妇的女儿非同寻常。她受过的全部音乐教育,不过是认识音符的时值和音名。看来这些就足够了。人们给她演奏的每部作品,她总能凭听力,用一双小手准确无误地重复出来,而且可以用人们要求的任何主调进行演奏。我让她演奏贝多芬一首奏鸣曲中的简单乐章,她也能轻松趁看着总谱演奏。我非常困惑,这么稚嫩而早熟的大脑让我感到神秘。
1903年,哈丝基尔开始跟随理查德·罗伯特学习钢琴。鲁道夫·塞尔金、乔治·塞尔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克拉拉热情有加。不久,哈丝基尔演奏的莫扎特就在维也纳制造了轰动。两年后,十岁的哈丝基尔首次举行独奏音乐会。一位狂喜的评论家说道:“克拉拉-哈丝基尔的演奏远远超过普通天才——她是上帝赐予的艺术家!”1905年,哈丝基尔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她的音乐天赋打动了院长福雷。1907年,哈丝基尔进入科尔托的钢琴班。15岁时,哈丝基尔以最好的成绩毕业,此后开始在法国、瑞典、意大利各地巡演。在瑞典时,费鲁奇·布索尼听到哈丝基尔演奏布索尼改编的巴赫D小调恰空,随即邀请她到柏林做他的学生。哈丝基尔的母亲以年龄太小为由,婉言谢绝了。接下来哈丝基尔举行了更多巡演。1913年,哈丝基尔的健康首次亮出红灯,她的演奏生涯也被迫停下。接下来四年.她都在石膏的束缚下躺在床上。1920年2月她回到音乐会的舞台时,经历了常年病痛的她,演奏起来仍然那么感人。可正当她准备重整旗鼓时,她却开始患上完全失去理性的怯场。每次演出和录音都是对她的一种折磨。她经常发着高烧,强忍着上台。

     
  Today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On December 1, 1960, Haskell and Grumiou gave a concert at the Champs-Elysees theatre in Paris, which was Also Haskell's last performance.A week later, Haskell died in Brussels.
CLARA Haskilter (1895-1960) was a Romanian pianist.He was born in Bucharest, Romania in 1895 and died in Brussels, Belgium in 1960.The recordings that Haskell left behind were few and scattered, and the complete sonata of Beethoven's Fiddle-duet with Gromeo may be the only complete set of recordings.In the 10 years since her death in 1960 at the age of 65, her fame has soared and she has become the favorite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music lovers.She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musician's musician" and "pianist's pianist".
Far from the cultural heart of Europe, Romania, a small eastern European country, has also been a place of musical talent since the early days of George.Enescu, Lepati, and, more recently, Cotrubas, Georgiou, were their pride.Haskell is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piano virgin".Her pure,
Enchanting performance, do not have the charm of good rhyme, even today is still like a lingering sound in the wisp, let a person aftertaste.
Haskir died in a fall at a train station in Brussels, Turkey, in 1960, while performing with the violinist Gromio.Critics later called her "the saint of pianos."
Born in Bucharest in 1895 after almost a lifetime of illness, Haskell was taken to Vienna by her mother at the age of four following the death of her father.She showed remarkable musical talent from an early age, taking piano lessons at the age of six and then violin lessons with Richard Robert when she was seven.In 1905, when she was only ten, Haskell gave her first recital in Paris, and the following year was admitted to the Paris Conservatory by composer Francois Faure, then dean.In 1907, he entered the master class opened by Corto. Corto appreciated Her artistic talent very much and prepared a large number of pieces for her to learn. However, it only took her a few months to play them all.
In 1910, at the age of 15, Haskell left the Paris Conservatory and began touring as a professional pianist in France, Romania, Italy and Switzerland.Everywhere she went, she was praised by busoni, Paderewski and other celebrities in the piano world at that time.Unfortunately, in 1913, when She was in the mood for success, Haskell suffered from sclerosis, which kept her in bed for four years.After her mother died and she had to take care of her younger sister, she had to teach piano for a living and did not resume public performances until 1921.But her physical weakness made it difficult for her to handle works that required a lot of physical energy, so she gradually concentrated on less physical pieces like Mozart and moved into chamber music,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famous violinist George.Enescu, Isai, and Casals, the cellist, were all good partners.
career
Haskell began recording in 1934, and some of her early recordings are occasionally found in record company catalogs.In the early 1940s, Haskell had a brain tumor and needed surgery. But in the midst of World War II, a brain specialist was in German-occupied territory and a successful operation brought her back from the brink of death by a risky smuggler to Marseille.
After the war, Haskell traveled the world with her Swiss passport and began to build up her reputation, buying her first concert grand piano in her 50s.Her qin skill got general appreciation finally, but a kind of call "chronic myelitis" the disease entangled her again.The repeated aches and pains had taken such a toll on Haskell's health that the slanting, stooping photographs of her later years could not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beauty of her youth.Her later collaboration with Gromeo was the last ray of light in her life.
There is no heart-pounding intensity, no gushing passion, no spark-popping technique in Haskell's playing.Her charm lies in her natural, spotless purity and graceful charm.The bumpy fate did not make her sink, but let her music full of mysterious vitality, so that sh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zart's music will show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more thoroughly, like let the audience touch the soul of Mozart.No wonder Lippity called her "the Mozart player who most resembles Mozart."
The recordings that Haskell left behind were few and scattered, and the complete sonata of Beethoven's Fiddle-duet with Gromeo may be the only complete set of recordings.There are fewer than ten Mozart piano concerto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but three recordings of concerto No. 20, KV466, remain, two at Philips and one at DG.KV466 piano concerto is Mozart's most romantic and tragic work. In DG l954's recording with Frijoli, Haskell presents a clear and clear tone, such as the enlightenment after suffering, and the bright and bright sunshine after the rain.Philps' L960 recording, with Markiewicz, is deep and heavy, a deeper meditation.Markievic will be the band's tone tuning plump, the piano set off noble magnificent, the two recordings may be said to have their own interest.In addition to this multi-recording of KV466, it is easier to find several concertos 9, 13, 19, 23, 27 and KV386 A major melody.The Mozart concerto under Haskell's fingers is dignified and dignified, with a remoteness from the world and a clear and snowy freshness.And when playing sonata and variation is also neat without losing aura.
Mozart's violin sonata is the most fascinating recording of Haskell's late work with the young Gromio.Belgian school of ge romeo to elegant beautifu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ilk kael's plain natural, gentle response, harmonious cooperation, mutual foil,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Mozart's music performance to perfection, two people do not have a dazzling technique, there is no strong dramatic conflicts, only two echo each other at the heart of words.
In addition to Mozart, Schumann was the composer of more recordings left by Haskell.Schumann's piano concerto is a work full of romantic passion. Although it does not have the surging momentum like Liszt or Rachmaninoff,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full of heat.Haskell's performance is a far cry from the Mozart she played, with a masculine, solid figure and a feminine, feminine style.
Schubert's D960, his last piano sonata, is a melodic song that exudes both poetic anguish and pain, as well as longing for an unattainable dream.Here, Haskil is full of feminine sensitivity and delicacy. She seems to pour most of her life into her fingers, turning it into an impromptu chant, consoling herself with the quiet sound of a musical instrument.Delicate emotions, like mercury flowing with the notes.This is a very emotional and very warm performance, is a typical graceful school.
As a female pianist and in poor health, Haskell knew that she could never match the strength of a male pianist, so she tried to avoid works that were too strenuous in her repertoire, preferring the delicate, soft and graceful in her aesthetic.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are mostly works of power, and Haskell's selections no. 17 and no. 18, though not among the most powerful, are masculine. In a 1955 recording, Haskell managed to play them beautifully and gracefully.In contrast to powerful pianists such as Buckhouse and Leichter, Beethoven is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pianist.
Music&Arts is one of a number of excellent small record companies abroad that specialise in collecting versions of classic historical recordings from famous artists and redistributing them with special sound effects, similar to Nassos, but its products are relatively rare in China.
Video of the day: Haskell/Mozart/D Minor Piano Concerto No. 20 k. 466;2. [Documentary] The charm of Clara Haskell's piano performance.                               
 

 
 
 
   
  克拉拉·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      
  1926年,哈丝基尔就到英国演出,与汉密尔顿·哈代指挥的哈雷乐团演出。20年后的1946年,她再次到英国演出。比彻姆听了她在BBC的六场音乐会,并立即与她合作莫扎特的协奏曲。她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已经到美国和加拿大巡演。她与斯托科夫斯基合作过。也曾与伊萨伊合作在此演出贝多芬全部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
二战爆发后,她的演奏生涯再次中断。巴黎被占之后,哈丝基尔困于城中。后来,他与法国国家乐团的音乐家一起,从南部自由区逃出来。1941年在马赛时,哈丝基尔生了脑瘤,需要动手术,有人冒险带医生偷渡到马赛,挽救了她的生命。
在1945的一场音乐会后哈丝基尔曾写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我不会再演奏得比以前更好。……而现在,我的演绎生涯即将结束。”她没有预料到其实她的演绎生涯才刚刚开始。
战后,哈丝基尔揣着瑞士护照到世界各地演出,这时她才逐渐建立自己的名声。1950年在普拉德音乐节上与伊斯托明相遇,后者邀请她到美国演出。这次她与查尔斯·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举行了系列音
乐会,引起极大反响。1957年,哈丝基尔参加了爱丁堡音乐节,举行一场独奏会,并分别与约胡姆、巴比罗利合作演奏协奏曲。有评论写道:“哈丝基尔让其他优秀钢琴家的演奏听来像初学者。”值得一提的是, 1958年到1959年,她与柯林·戴维斯和朱利尼指挥的爱乐乐团合作了四场音乐会。
但一种叫“慢性脊髓炎”的疾病又缠上了她。一次又一次的病痛侵袭,使哈丝基尔的健康受到了重大的伤害。1960年12月,哈丝基尔与姐姐莉莉到布鲁塞尔,开始与格鲁米欧举行巡演。在火车站时,她忽然失手,摔倒在坚硬的水泥楼梯上。人们立即送她到医院,但她已经昏迷不醒。经过全力抢救,她苏醒过来,并对姐姐莉莉和妹妹詹妮说,她非常抱歉不能参加第二天与格鲁米欧的音乐会,不过她又微笑着说:“至少我没有糟踏这些音乐会。”12月7日凌晨,刚好在她66岁生日还差一个月时,哈丝基尔离开了人世。
看着克拉拉演奏非常也很有意思。她的双手非常宽大,像石膏一样苍白,在键盘上轻盈地跃动。她的拇指非常长,被一些同事呢称为“西方最长的拇指”。一次里帕蒂听到她演奏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慢乐章,其中有几个大和弦,舒伯特邀请演奏琶音(arpeggiated)。哈丝基尔没有这么做,里帕蒂不知道她如何做到的。哈丝基尔说:“我没有演奏琶啻,因为我的左手可以演奏所有的音符。”里帕蒂于是感叹到:“克拉拉,尼的手比任何人男人的手都大。”哈丝基尔非常不好意思,此后,她在演奏的时候,也演奏琶音。
她演奏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里帕蒂说,她的演奏是“地球上所有完美的总和”。巴克豪斯说,她的演奏是“世上最优美的”。尼古拉耶娃第一次听到她的演奏,不禁潸然泪下。马加洛夫有特殊的便利听到她的演奏,他们讨论、演奏过各种各样的作品。她演奏的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肖邦等,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说:“其他人通过工作、研究、反思获得的思想,在克拉拉那里仿佛来自天意,毫无疑惑。”
     
   
  克拉拉·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的超大的双手      
 

     
  直到1950年代,录音公司才开始对哈丝基尔产生长久的兴趣。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在更早的时候就认可她的非凡演奏。不过,如果有公司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就与她签订录音合同,可能也会被哈丝基尔的表现感到失望。那时她有点神经质、反复无常。同样是罗马尼亚人的钢琴大师蒂努-里帕蒂,也是哈丝基尔的心中偶像,曾经认为在哈丝基尔的世界里,她就是她自己最大的敌人。
 卡拉扬曾说:“在伟大钢琴家辈出的年代,我仍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克拉拉·哈丝基尔的演奏和阐释如此独特。人们听到她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协奏曲,总有一种感觉,一切都完美无瑕,恰到好处:速度、细节、句法。指挥家和独奏家之间,总有一种自然的对话。根本没有必要做任何事先的安排或协商。“
 哈丝基尔得到过科尔托的指导,不过她的演奏风格却带有浓厚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韵味,似乎早年在理查德·罗伯特那里学到的东西影响更深。她那种奇妙的触键、纯净的音色、高贵的气质,让人非常难忘。
     
   
  克拉拉·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在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演奏的时候盛况空前。      
  在生病的艰难的岁月里,哈丝基尔发现了她对于莫扎特的热爱。疾病对她的音乐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她眼中的莫扎特内向含蓄、色彩黯淡、深不可知,而没有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迷人色彩”。一次,一个指挥家向趋谈到莫扎特独有的“洛可可式的芬芳”时,哈斯基尔很不以为然:“我从不穿戴得芳香,也不打算演奏散发出洛可可式芳香的莫扎特!他写什么 我就演奏什么,就是这样!”哈丝基尔的莫扎特透明而纯洁。就像评论家约阿希姆’凯萨(Joachim Kaiser)的评语:“她实际上是钢琴的圣徒”。
 最后十年,不管哈丝基尔在哪里演奏,都被誉为莫扎特最顶级的阐释者。里帕蒂在1936年就认识哈丝基尔,据他说,哈丝基尔演奏的莫扎特比任何人都更接近于真实。
 哈丝基尔会在音乐会上与其他艺术家合作,比如朱利尼、卡拉扬、库贝利克、巴比罗利、肯佩、柯林·戴维斯等。不过,在录音室里,哈丝基尔更喜欢跟熟悉、对她更忠实的乐团和指挥家合作。“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的录音中,与哈丝基尔合作的乐团和指挥家都不是一流的。最好的要算是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和拉蒙乐团(Lamoureux Orchestra),他们合作录制了D小调和C小调协奏曲,K466和K491。其他的都非常一般。她喜欢给乐团做示范,让他们听她如何演奏,这让乐手非常兴奋。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是非常认真的。
 哈丝基尔全部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录音也不到10部。在Philips公司系列中,收录了哈丝基尔演奏的莫扎特五部协奏曲和A大调协奏回旋曲(Concert Rondo,K386)。现在听来仍然剐具一格。她的演奏非常放松,但却有一种高度的权威感,这种权威感却绝不过于显山露水,而是在音乐的自然呈现中的一种流露。曾经有人称之为“莫扎特的莫扎特”。不过,这个说法并不是低估哈丝基尔的演奏,人们总能在聆听的时候感到这是她的录音。她在演奏这些作品时,总能把作品的精髓一一展现出来,独奏段落的每一个音符都那么活泼生活,好像在“说话”。她的演奏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这些都出自一种直觉智慧,而不是分析的头脑。汉斯·凯勒(Hans Keller)在1954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听到哈丝基尔演奏的A大调协奏曲,K488,据他说,哈丝基尔“既没有炫耀演奏技巧,也不完全缺乏表现欲。这在独奏家身上是非常罕见的品质。”
 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KV466就有三个录音版本,两个在Philips公司录音,一个是DG公司录音。在DG的1954与弗里恰依合作的录音中,哈丝基尔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澄澈的境界。而在Philips的1960年与马克维奇指挥的法国拉蒙乐团合作的那个版本中,马克维奇将乐队的音色调得丰满浑厚,显得深沉厚重,将钢琴声部烘托得高贵、自信,一点也听不出这是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老人在演奏,因为她的音乐没有一点病态。
 听哈丝基尔的演奏总让人意识到,如今的莫扎特演奏观点已经有许多改变。哈丝基尔有一句名言:“文本就是我们的圣经。”里帕蒂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观点。可现在我们通常会认为,文本是作曲家留下来的,可它不能成为钢琴家唯一的指引。
 Phmps公司“哈丝基尔精选”的四张协奏曲唱片,其中有降E大调协奏曲,K271,这是其他选集中没有的。在大多数人都忽略并轻视这部作品的价值时,哈丝基尔却经常在演奏。里帕蒂说过,哈丝基尔的演奏无可比拟。里帕蒂和哈丝基尔通常都尽量避免彼此演奏同样的曲目。
 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是哈丝基尔晚年与年青的 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合作最令人倾倒的录音。就个性而言,哈斯基尔偏重理智、不擅彰显,甚至有些自我挑剔。这种气质很像格鲁米欧。虽然格鲁米欧小她26岁,但两人在艺术追求上非常相似,都能在纯净、典雅中流露出高贵的情感。哈丝基尔留下的录音不算很多,且曲目零碎分散,和格鲁米欧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可能是唯一的一套全集录音。在这么经典的盐目上,他们的演绎仍然取得惊人的成就,几乎只有阿道夫,布施(Adolf Busch)和鲁道夫t塞尔金(Rudolf Serkin)的合作可以与之比美。他们二人在1953年的普拉德(Prades)音乐节上相遇,此后一直保持合作。1960年12月1日,两人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举行音乐会,这也是哈丝基尔的最后一场演出。一个星期后,哈丝基尔在布鲁塞尔去世。
     
   
  克拉拉·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和朋友们      
 

     
       虽然晚年人们都认为她是莫扎特最佳演绎者,不过早年,哈丝基尔演奏的《伊斯拉美》、《基辅大门》、勃拉姆斯《降B调协奏曲》是最著名的。哈丝基尔的个性在每部作品里都有展现。她的演绎非常直接,抛弃了一切钢琴演奏上的肤浅浮华,一心专注那些根本的真实的东西。在舞台上,哈丝基尔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可在录音中绝对听不出来。人们通常认为,哈丝基尔的曲目往往受到体力的限制,因此只有莫扎特。不过,她演奏过许多其他作品。就在生命中最后一年,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的她,还是录制了非常精湛的协奏曲,其中除了莫扎特三首之外,还有贝多芬C小调协奏曲、肖邦F小调协奏曲和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哈丝基尔两首贝多芬奏鸣曲也是在1960年录制的。不管她身体状况如何,在钢琴上总游刃有余。她演奏的声音、线条、音响控制,主要通过手指连奏(legato)来实现,很少使用踏板,但她仍然能够制造宏大的气势和高度的戏剧性,而且她始终都保持非常良好的节奏感(timing)。这也让她成为非常优秀的协奏曲演奏家。如果有人怀疑她的全面才华,可以听听贝多芬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华彩,充满了巨大的力量。她不但能把握整个段落,在乐句的雕琢上也非常精彩。在肖邦F小调协奏曲上,在整体风格把握与精美细节之间的平衡中,每个音符都熠熠生辉。很多指挥家提到肖邦都不太有热情,不过,在与哈丝墓尔合作之后,朱利尼和巴比罗利都坦言自己的想法彻底改变了。哈丝基尔的肖邦肯定是她最好的录音之一,只是不那么著名。      
   
  克拉拉·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在布加勒斯特的住宅,      
  至于独奏曲目,哈丝基尔的录音相对较少。她曾经演奏过李斯特、里亚普诺夫(Lyapunov)、梅特德纳(Medtner)等,还有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Islamey).拉赫玛尼诺夫的练习曲、阿尔贝尼兹和格拉纳多斯的作品等。到1950年代,她又演奏了德彪西的《前奏盐》和《练习曲》,还有肖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这些演奏中许多都没有录音存世。留下来的只有海顿F小调变奏曲、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贝多芬几个奏鸣曲。
  Philips公司套装中三张独奏录音中,舒曼的演奏都非常精彩。即便是小品,也仿佛蕴藏着深邃的思想。这些演奏放在一起也能组成一个恢宏的结构。她还演奏过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这也是她非常擅长的曲目。1955年和1960年都录制过贝多芬D小调和降E大调(作品31号第17和18奏鸣曲),同样精彩。
  哈丝基尔虽然个性独特,但她却赢得了许多杰出演奏家和指挥家的支谊、爱戴和尊敬。二战后,哈丝基尔在瑞典避难。那时她曾与尼基塔·马加洛夫(Nikita Magaloff)在两架钢琴上演奏巴托克的奏鸣曲。据马加洛夫回忆,他们经常在家中演奏各式各样的作品。“在我认识的人中,甚至是最著名的钢琴家中,我从未遇到这么有才情的演奏者,音乐完全是自然地流淌出来。”如今Tahra公司出版了一些他们一起演奏的私人录音。
  哈丝基尔在室内乐演奏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不过,与卡萨尔斯或者匈牙利四重奏的合作都没有录音,只与温特图尔四重奏( Winterthur Uartet)合作的勃拉姆斯钢琴五重奏有录音。他们曾经经常合作。但这个录音非常难找。
     
   
  克拉拉·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喜欢阳光,这是她家的阳台      
  童年起哈丝基尔就非常喜欢小提琴。尤其是约阿希姆的演奏,每每让她落泪。她和妹妹在听了约阿希姆演奏勃拉姆斯之后,都喜欢上了小提琴:有一段时间,她在钢琴和小提琴之间难以取舍。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时,她还在演奏小提琴,曾经获得雅奎斯·蒂博(Jacques Thibaud)颁发给她的第一名。她在弦乐演奏方面的经历,无疑对后来成功与格鲁米欧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格鲁米欧也是不错的钢琴演奏者。排练时他们两人有时会互换角色。
  瑞士小提琴家彼得.里巴尔(Peter Rybar)曾回忆说,1944年在温特图尔时,哈丝基尔在排练间隙拉起了小提琴,演奏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第一乐章。里巴尔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演奏非常完美,句法和调性无懈可击,而且音色非常雅致。在她整个演奏生涯,她与许多伟大的弦乐演奏家合作过,比如伊萨伊、埃乃斯库、卡萨尔斯、格鲁米欧、富尼埃尔、西盖蒂、弗兰切斯卡蒂、斯特恩、梅纽因、谢林。
  当哈丝基尔终于功成名就的时候,她虽然也感到欣慰,但却充满迷惑:”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觉得现在的演奏不比过去更好。可忽然之间每个人都想听我演奏。”她还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钢琴家以及几乎所有的器乐演奏家,都渴望演奏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响。可我的演奏既不快也不响,可无数人为我的音乐会所倾倒。”随着哈丝基尔的去世,有关她的故事越来越像神话一般。
     
   
  克拉拉·哈丝基尔( Clara Haskil)和格鲁米欧在      
         
   
  查尔斯·卓别林和克拉拉·哈斯基尔      
  Charles Chaplin and Clara Haskil      
   
         
 
     
     
  【纪录片】克拉拉·哈丝姬尔 钢琴演绎的魅力 Clara Haskil, Der Zauber der Interpretation      
  罗马尼亚和瑞士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基尔(Clara Haskil)于1960年不幸去世,至今仍被认为是一位极富现代感的演奏家。她朴素,自然,流畅和富有诗意的演绎赢得了同行的钦佩。      
  未得原作者编者授权严禁转载www.mt77.com任何内容      
                   
                     
 
 
 
 
                   
                     
 

站长

13051246559 1197843751

          copyright © 2003-2005 xi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  黑icp备050097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