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莫扎特之旅-文化交流-音乐历史上的今天                    
                     
 
 
                   
                     

                   
                     
 
 

 
 

                                    田润德 编译文/图 2020-10-13  16:36

 
 
 
 
 

 
 
 
 
 

 
 
 
 
 
 
  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2016)      
         
  皮埃尔·布列兹指挥法国广播爱乐:勋伯格“升华之夜”弦乐团版 Pierre Boulez conducts Schoenberg      
 
     
  音乐历史上的今天

1984年10月13日皮埃尔.布列兹指挥其《应答曲》(Repons)的第三版,动用了每秒可以进行2亿次音乐操作的4X电脑。“音乐必须是多层地的愉悦,一些是表面的快乐,另一些更加深刻。对于我来说,一部作品的艺术典范就是一座迷宫,在那儿你可以尽情地迷失自我。”(布列兹/作者专访)

皮埃尔·布列兹首先是优秀的现代作曲家,其次才是指挥家。布列兹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拜梅西安为师,随他学和声,随莱博维茨学十二音技法,随奥涅格的妻子沃拉布尔学对位。布列兹在指挥中强调节奏的魅力,强调现代作品在节奏中呈现的色彩感,也强调音响效果。他演绎的他自己的作品、梅西安、巴托克、贝尔格的作品,都堪称为权威。而他最辉煌的成就,应该说是197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尼伯龙根的指环》百年纪念演出,对这部宏大史诗给予了全新的现代性解释。
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年–2016年),法国指挥家、作曲家。他以善于准确清晰地诠释20世纪音乐而著称,较为出名的作品包括:《没有主人的琴锤》(Le Marteau sans Maitre)(1955年),《爆炸-固定》(Explosantel-fixe)(1973年)。和《仪式》(1975年)等先锋音乐。布列兹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后来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1971–75年他担任BBC交响乐团指挥长,同时于1971–77年兼任或专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77年他回到巴黎,担任从事电子音乐和电脑音乐研究的“声学/音乐协作研究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主任。不过他的指挥生涯并未中断,继续客座指挥欧美著名管弦乐团。1995年,他被任命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家。

今日视频:1、皮埃尔·布列兹指挥法国广播爱乐:勋伯格“升华之夜”弦乐团版
; 2、布列兹《圣咏 》2——为小提琴和预制电子音乐而作;3、纪录片《皮埃尔·布列兹:一个动作的诞生》。

 
 
 
 
 
   
  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      
  皮埃尔·布列兹生平      
  皮埃尔·布列兹生于1925年3月26日。他本来打算和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工程师。有些人也赞成,一个来自法国省份的中产阶级青年就应该继承父业,在钢铁这一行业工作。他在学校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他还因此而被圣安堤雅的天主教学院送往里昂学习理科课程。如果不是后来迁往了巴黎,布列兹可能就会这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位工程师了。18岁的他就决然离家到法国的首都,并且在那里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1944年10月他登记到音乐学院和声课程的老师梅西昂下去学习。七岁的时候布列兹就出于兴趣学习过钢琴,还参加过学校合唱,后来兴致越来越高。通过梅西昂他认识到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新旧维也纳学派的音乐世界。通过梅西昂,他还知道了不但要学会怎样思考音乐,还要懂得怎样用音乐去思考。作为对他的测试,法国广播放送了他的三首钢琴赞美诗(1945)和一些带有老师的风格的学生习作,上面还有勋伯格式的抽象语言。不久后,这位实习生俨然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作曲家。通过瑞雷·莱波维兹的课,布列兹接触到了十二音序列,无调性音乐和电声实验。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在Renaud-Barrault公司当领导,他接触到了室内乐。1954年他为新音乐创立了系列音乐会 "Concerts du Petit Marigny / Domaine Musicale"。接着的一年里他的作品《没有主人的锤子》获得国际性的成功,标志着他的作曲家身份获得承认。与此同时,他作为指挥家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布列兹在1958年开始其指挥生涯,当时是作为西南无线电乐团的常任客席指挥。从1960年到1962年,布列兹在巴塞尔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同时担任克利夫兰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67-72),BBC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1971-75)还有纽约爱乐的首席指挥(1971-77)。1977年起布列兹的工作重心就移到了巴黎蓬皮杜中心“声学/音乐研究和协作学院”"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IRCAM) ,该学院由法国政府资助。直到1992年他才IRCAM退下一线工作,但他仍一直是艺术家合奏团的主席,这个乐团由他本人一手创立,是一支享誉国际的以演奏同时代作品出名的乐队。1995年布列兹被任命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客籍指挥。他在拜鲁伊特有三次出位的登场,分别是1979年的帕西法尔,1976年指环百年志庆和2004年再一次把帕西法尔搬上舞台,而这一次的演绎引起很大的争议,导演是克利斯朵夫·史令根斯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
 早在70年代,布列兹就已经是同辈音乐家的最重要代言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断地碰上各式各样的矛盾。但他并不想成为什么典范,只是想走自己的路,跟着自己脑海中音乐阔步前进。作为指挥家,他指挥过很多有名的交响乐团,其成就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他获得过26个格莱美奖项和其他无数的名誉。他于1979年获得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奖。1989年他成为日本艺术协会第一位“帝国奖”得主。为了表扬他对20世纪音乐的贡献,1995年获得德国唱片评论奖,英国音乐杂志《留声机》“本年度艺术家”,接着在他70大寿的时候还获得了法国 Victoires de la Musique一向特别的奖项。1996年获得柏林艺术奖,瑞典皇家音乐学院授予他Polar Music Prize。最后他在2004年1月还在他的真正故乡巴登-巴登获得金奖牌。布列兹于2016年1月6日逝世。
     
   
         
  Today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October 13, 1984 Pierre.Mr Bretz conducted the third edition of his "Repons", using a 4X computer capable of 200m musical operations per second."Music has to be multiple layers of pleasure, some of it superficial, some of it deeper.To me, the best example of a work of art is a maze where you can lose yourself."(Interview with Bretz/author)
Pierre Boulez was first and foremost a good modern composer, and then a conductor.While studying at the Paris Conservatory, Brez studied harmony with Messiaen, twelve-tone technique with Leibovitz, and counterpoint with Onegs wife, Vorabres.In conducting, Bretz emphasized the charm of rhythm, the color sense of modern works presented in rhythm, and also the sound effect.His interpretation of his own work, the work of Messiaen, Bartok and Berge, is an authority.His greatest achievement, perhaps, was conducting the centennial performance of Nibelungen's Ring at Bayreuth in 1976, which gav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to the epic.
Pierre Boulez (1925 -- 2016) was a French conductor and composer.He is known for his clear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20th-century music, notably Le Marteau Sans Maitre (1955) and Explosantel-Fixe (1973).And avant-garde music like "Rites" (1975).Brez began studying music at an early age and later attended the Paris Conservatory.From 1971 to 75 he was director of the BBC Symphony Orchestra, and from 1971 to 77 he served concurrently or fully as music Director of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In 1977, he returned to Paris as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 which conducts research on electronic music and computer music.However, his conducting career did not stop and he continued to conduct famous Orchestra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guest conductor.In 1995, he was appointed principal guest conductor of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Today's videos: 1. Pierre Boulez conducting the French Radio Philharmonic: Schoenberg's "Sublimation Night" orchestra version; 2.2. Blitz's Chant 2 -- for the violin and prefabricated electronic music;3. Documentary Pierre Boulez: The Birth of an Action.
 

 
 
 
   
  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在指挥      
  Cover of Chabriere's orchestral Rhapsody of the Spanish Symphony      
   
  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指挥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唱片封面      
  勋伯格创作的《升华之夜》简介      
  夏布里埃皮埃尔·布列兹指挥法国广播爱乐:勋伯格“升华之夜”弦乐团版 Pierre Boulez conducts Schoenberg

作曲家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精致结构及淋漓尽致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
这就是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Verklarte Nacht)。原为弦乐六重奏室内乐作品,后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合奏曲。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精致结构及淋漓尽致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
乐曲始于两人行走月夜下的森林主题,犹如诗中对话般,在壮丽而又稠密的动机笼罩之下展开,呈现了一出清晰明朗的夜色。按音乐表情标记,可分为5个乐段(庄板、十分渐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这正好和德默尔的五节诗相对应,分别描绘五个场景。第一部分用一个停留记号搁开,紧随着以降b小调开始的第二主题描述女人的不幸与孤独,经过向男人承认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展成为“戏剧性的情感爆发”。勋伯格使用对位的复调手法描绘两人不停顿的行走和闪烁其辞的对话,让人感到清晰明了和精炼。最终,女人“屈从于母性的本能,怀上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孩子。她认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亲的义务而值得称颂和被赐福。”这部分以E大调展开,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现过的主题做进一步阐释,然后采用音乐开始时的主要动机,并以“发展的变奏”风格进行。博爱而高尚的男人的对白在第四部分中转为对比鲜明的D大调。弱音与和声在新的音响效果中尽现了“月色的美丽”。乐曲重新回到两人行走森林的动机,象是微风中林间微弱的响声,用pp的琵音(ARPEGGIO)将全曲结束部分画出最动人的一笔,寂静明亮而感人肺腑。
“我曾试图在你的音乐中寻找我诗中的主题,但很快就把它给忘了,这音乐使我如此着迷。”(理夏德·德默尔[Richard Dehmel]写给阿诺尔德·勋伯格,1912年12月12日)。同德默尔,即便在今天,我们仍可在这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气息的《升华之夜》中,感受似曾相识的情绪和色彩,感受经久不衰的完美声响世界。
     
   
  爱乐乐团主席卡洛斯·莫斯利和皮埃尔·布列兹之间建立了一种温暖而亲密的友谊,并在1969年4月1日,莫斯利为布列兹担任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时,分享了欢乐。      
    Then Philharmonic President Carlos Moseley and Pierre Boulez shared a warm and close friendship, and shared amusement that Moseley offered Boulez the Philharmonic Music Directorship on April 1, 1969.      
   
  在布列兹时期,爱乐乐团推出了几个具有创新音乐会格式的项目,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与作曲家和表演者互动。 这些包括未来的相遇,爱乐乐团的第一个赛季的当代音乐系列,在市中心举行。 在这里,布列兹在1971年10月在公共剧院举行的首届前瞻性邂逅音乐会上向观众致辞;该系列将持续到1978年。它有可能呈现更多的节目,从巴洛克到前卫,以显示几个世纪以来音乐之间的关系。      
  During the Boulez years the Philharmonic introduced several projects with innovative concert formats that allowed audiences to interact more directly with composers and performers. These included Prospective Encounters, the Philharmonic’s first season-long contemporary music series, held downtown. Here Boulez addresses the crowd at the inaugural Prospective Encounters concert, at the Public Theater in October 1971; the series would continue until 1978.                  
   
  作为音乐总监介绍的另一个创新音乐会系列是仍然著名的地毯音乐会。 为了消除形式感,以及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障碍,观众席上的椅子被移走,观众坐在地板上的地毯和垫子上,以及舞台上。 管弦乐队分为两组-一组由70名音乐家组成,另一组由35名音乐家组成-在交替的夜晚表演,使人们能够提出更多的节目,从巴洛克到前卫,以显示几个世纪以来音乐之间的关系。      
  The other innovative concert series Boulez introduced as Music Director was the still-famous Rug Concerts. To eliminate a sense of formality, as well as a barrier between audience and performers, the chairs in the auditorium were removed and the audience sat on carpeting and cushions on the floor, as well as onstage. The Orchestra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 one consisting of 70 musicians, and the other of 35 — which performed on alternate nights, making it possible to present a greater variety of programs ranging from the Baroque to the avant-garde to show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ic composed over centuries.      
   
  布列兹并没有局限于当代音乐。 他和纳森·米尔斯坦等人一起参加了1976年养老基金福利音乐会,布列兹在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排练中与布列兹在一起。。      
  Boulez did not limit himself to contemporary music. He was joined by the likes of Nathan Milstein, here seen with Boulez in a rehearsal of Brahms’s Violin Concerto for a 1976 Pension Fund Benefit Concert.      
   
  1977年,参加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告别演出的美国作曲家中,有(后排,站在左边)查尔斯·沃里宁、卡门·摩尔、西德尼·霍德金森、大卫·德尔·特里西、厄尔·布朗、史蒂夫·里奇、斯坦利·西尔弗曼、约翰·凯奇和埃利奥特·卡特;(倒数第二排)唐纳德·马蒂诺、唐纳德·哈里斯、丹尼尔·菲特、莫顿·古尔德、文森特·佩西切蒂和罗伊·哈里斯;(倒数第三排)助理指挥大卫·吉尔伯特、斯蒂芬·贾布隆斯基、雅各布·德鲁克曼、罗杰斯、威廉·舒曼和亚伦·科普兰;还有(前排)米尔顿·巴比特、卢西亚德·卢戈斯谢夫斯基、尤利西斯凯、乔治·罗赫贝格和马里奥·达维多夫斯基      
  Among the American composers who gathered for Pierre Boulez’s farewell performance as Music Director in 1977 were (back row, standing, from left) Charles Wuorinen, Carman Moore, Sidney Hodkinson, David Del Tredici, Earle Brown, Steve Reich, Stanley Silverman, John Cage, and Elliott Carter; (second to last row) Donald Martino, Donald Harris, Daniel Plante, Morton Gould, Vincent Persichetti, and Roy Harris; (third to last row) Assistant Conductor David Gilbert, Stephen Jablonski, Jacob Druckman, Roger Sessions, William Schuman, and Aaron Copland; and (front row) Milton Babbitt, Lucia Dlugoszewski, Ulysses Kay, George Rochberg, and Mario Davidovsky.      
       
  布列兹和爱乐乐团尊敬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博莱斯在1971年4月6日去世后与他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1971年4月29日至5月3日举行的纪念3日举行的纪念演出包括斯特拉文斯基的普契尼拉、安魂卡和彼得鲁斯卡。 布列兹对斯特拉文斯基的致敬(在这里以他的母语法语和他独特的笔迹看到)在节目中以英语发表:“尊重斯特拉文斯基的记忆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葬礼仪式。 为什么是petrushka? 因为它象征着什么。 作曲家和魔术师一样,看到自己受到自己创作的挑战-木偶已经获得了自己的存在。 他们蔑视刚刚离开我们的人;正是通过他们,我们必须夺回他的形象。”      
  Boulez and the Philharmonic honored Igor Stravinsky, with whom Boulez had a particularly close relationship, following his death on April 6, 1971. The memorial performances, held April 29–May 3, 1971, included Stravinsky’s Pulcinella, Requiem Canticles, and Petrushka. Boulez’s tribute to Stravinsky (seen here in his native French and in his idiosyncratic handwriting) was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the program: “Honoring the memory of Stravinsky cannot be confined to the conventional funeral rites. …Why Petrushka? For what it symbolizes. The composer, like the magician, sees himself challenged by his own creations — puppets which had acquired their own existence. They defied the human who had just left us; it is through them that we must recapture his image.”      
 
 
 
 
         
  【布列兹】【Boulez】Anthemes 2 圣咏 2 Francesco D'Orazio IRCAM
作品类型: 原创曲
     
  演奏乐器: 小提琴
简介补充: Pierre Boulez 皮埃尔·布列兹:
Anthems 2, pour violon et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1997)
圣咏 2,为小提琴和预制电子音乐而作
=============================
Francesco D'Orazio, violin
     
         
  皮埃尔·布列兹:一个动作的诞生      
  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系列
Naissance d’un geste (1989)
     
 
 
 
     
  未得原作者编者授权严禁转载www.mt77.com任何内容      
                   
                     
 
 
 
 
                   
                     
 

站长

13051246559 1197843751

          copyright © 2003-2005 xi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  黑icp备050097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