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鈴木音樂教學
伍鴻沂
屏東師院音教系副教授
鈴木音樂教學,原稱為才能教育,是日本鈴木鎮一發展的一種獨特教學法。首先,鈴木鎮一將這教學法應用在小提琴教學,後來被引介到美國,得到很大的迴響,
並陸續被應用到其他樂器或其他學門,例如鋼琴或長笛教學,以及曾被嘗試應用到數學的教學。當今,世界各地很多關心音樂教學的教師們,對這一種教學法充滿興趣。
以下本文就鈴木音樂教學發展背景,理論基礎,教學理念,以及鈴木教學在一般音樂教學的應用,分項簡介:
發展背景
鈴木鎮一(Shinichi
Suzuki 1898-1998)
出身於日本音樂世家,父親擁有當時日本最大的小提琴製造工廠。 他二十三歲留學德國,跟隨克林葛(Karl
Klinger)學習小提琴,無論是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或對音樂的態度,都深受克林葛影響。後來,他返回日本和兄弟組弦樂四重奏到處演奏,並且從事小提琴教學。
根據幾年的教學經驗,他發現了學習和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也體會出年齡和學習小提琴的關係,領悟了音樂和語言妙不可分的關聯。
1958年他在日本東京發表了母語學習的概念,他在"才能教育"書中,表示音樂教育只是手段,高超人格和偉大理想的培育,才是音樂教育的最後目標。
他主張以音樂啟發兒童單純的心靈,透過音樂培養兒童偉大的情操和人生的理想,創造人類更完美的下一代,為人類謀福祉(Suzuki,1969;
Kendall,1973)
。
鈴木鎮一透過音樂教學實踐其理想,強調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須經由後天培育,
以正確的教育方法,優良的師資,配合適當的學習年齡,良好的學習環境,共同成就才能教育的理想。鈴木鎮一並發現人類學習語言的天賦能力,是一種典型的學習模式,稱之為"母語教學法"。
不只在日本很多學生因鈴木鎮一而及早受到音樂栽培,1964
年,鈴木鎮一帶領十位小朋友受邀在美國全美音樂教師協會演出,引起重視隨之興起一股鈴木教學法風潮,在美國陸續有鈴木提琴教學的推廣機構,嘉惠學子不可細數。在日本,至1966止,就約有120位鈴木小提琴教師和6000小提琴學生分散在各地。
鈴木鎮一不但創造了學習小提琴的新模式,打破了演自歐洲傳統的小提琴學習方式。
鈴木音樂教學的理論基礎
鈴木音樂教學法,無法以簡單的文字敘述清楚,幸好鈴木鎮一在才能教育中提到了許多值得重視的概念,由這些概念我們可窺知其理論基礎,例如,愛的口號、才能不是天生的、沒有失敗的學習、學習自零歲起、能講話就能學音樂、強調父母親在子女學習樂器過程中角色的重要性,以下簡要的摘其精要(
洪萬隆,
民83).
一.才能並非天賦論
鈴木鎮一所指的才能,並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天才",而是教育理論的一種"行為"而已,例如走路、跑步、寫字等…。
他認為人類唯一的天賦是學習的本能。
人類如果能把握這一天賦,充份的加以發展,學習任何東西應該都可達到相當的水準以上。音樂能力也是人類及有待開發的能力之一,只要父母用心安排,老師費心指導,人人都可學好音樂,有希望成為音樂家。
鈴木認為如果一位父母都能注意到每位兒童的本能,而且能提供一理想的環境,所有的兒童都將獲得並且發展出一系列非常突出能力,這理論適用於全世界的兒童,沒有例外
(Suzuki,1981)。
他並舉例,生在熱帶的兒童,送到寒帶去生長,照樣會產生禦寒能力;
生在台灣的兒童,送到美國生長,英語就成了他的母語。
例子就證明人類的能力係由於環境培育,而非天生俱來,所以鈴木強調人是環境之子。
二.母語式的教學
鈴木因為和他的侄子生活在一起一陣子而頓悟語言學習,他的教學法也被稱為母語教學法。他認為音樂和語言一樣,都是人和人溝通方法之一,語言這麼複雜的系統人人都可學會,音樂也一樣可以學好。
語言的學習的過程,先聽很長的一段時間,然後模仿或反應說出簡單的音來,再發展成詞或句子,進度緩慢,並經過反覆的練習,得到父母的鼓勵,再繼續更進一步練習,這一理論成了他音樂教學的重要哲學基礎之一。
三.教育自零歲起
鈴木先生在他的"才能教育自零歲起"書中極力主張學習要愈早愈好,幼兒的階段影響一生深遠。
他認為學習應該是自出生的那天起,而不是自上學的第一天。根據人類經驗的原則,舊經驗幫助新學習,及早學習可提供豐富的經驗,做為新學習的基礎。
四.沒有失敗的教育
鈴木先生問:"您見過生理上沒缺陷而學不會說話的嗎?"。
語言的學習如此複雜,都沒有失敗的例子,其他的學習當然也不會失敗,可見只有失敗的教學或老師,沒有失敗的學生。
五.能力滋養能力
鈴木鎮一認為,新的能力是由舊的能力累積發展而來的,所以他在小提琴教學中,要求學生經常要反覆練習舊曲子,藉此不僅增強已有的技術,同時也產生新的能力,這和教育理論中的練習理論不謀而合。
鈴木鎮一的教學理念
鈴木鎮一推廣小提琴教學,鼓勵兒童的母親參與學習,協助兒童學習;
運用母語學習的自然方法,欣賞音樂,反覆聽唱熟悉旋律後,才進入樂器練習。
學習小提琴採團體的上課方式和個別上課交互並用,減輕兒童心理的負擔,鼓勵樂於在團體中表現自我,從合奏中分享同伴的成果,學習協調群我關係的成長;
不斷的復習舊的曲子,溫故以知新;
小提琴音色美音的不斷追求,是鈴木鎮一不斷強調的重點。 鈴木鎮一的教學不只適用於小提琴教學, 他所著"才能教育"書中提到的原則,都可適用其它的學習。
鈴木鎮一進一步的提出五個重點,代表他的教學理想(Kendall,1966,
p.8):
一.
人是環境之子二.
學習越早越好
三.
練習越多越好四.
學習環境要好
五.
教學法要更好
事實上鈴木音樂教學理念無法以三言兩語簡而畢之,教師必須相當了解鈴木音樂教學理念或相關概念的人,才能加以應用。
Kendall(1973)
提出十點的要領描述鈴木音樂教學的特色如下:
一 才能教育應當及早開始
三歲的小孩即可學習小提琴,但是在開始學小提琴前,應當先聽很多的音樂,
然後參觀別人拉奏小提琴,引起動機,並嘗試使用紙造玩具小提琴,然後才讓他們接觸小提琴樂器。
二 讓兒童聆聽音樂
幼童學習音樂的過程要如同學習語言一樣,經常反覆的聆聽音樂,熟悉” 音樂的語言”,學習才會生動有趣。
三 父母親陪同學習
個別課家長要一起出席,幫忙筆記,學習調音,並幫兒童了解剛開始學習的各種難處,如夾琴,持弓等姿勢,家長在家就是小提琴輔導老師。
四 父母親應陪同小孩每天練習.
父母應鼓勵兒童練習而非強迫他們,尤其是舊的曲子,要不斷的複習。
重複練習就如同講話一樣,天天需要用到第一天所學會的用詞。
五 背譜演奏
幼童不需看譜直到技術形成,學習的過程中由父母親幫忙修正音符,指法,藉備譜的過程專心注意拉琴的姿勢,並且訓練好耳朵的聽音能力。
六 認譜教學
認譜,在鈴木鎮一的觀念中,應該是稍後的活動,例如兒童三歲開始學琴,至少應該是學習小提琴兩三年後的事。 鈴木鎮一強調
「認譜是兒童學習的一種聯想過程, 過程中兒童必須對照他拉出的音因和譜上的音符」
(Kendall, 1973, p. 10).
開始認譜後,兒童仍需背譜演奏,才能不因認譜而分心技巧的專注學習。
七 完整的課程
鈴木的教學所有的學生,即使能力不同也要經過完整相同的教材練學。
雖然有的學生學習進度比較快,但是所有的學生都被要求學習這些,以方便學生們一起合奏。另外,鈴木鎮一還編了移把位和音階練習以供程度已超過十冊以上的學生,鈴木鎮一不認為學生必須太早接受機械式的音階訓練。
八.
精選教材
鈴木鎮一編了十本的小提琴教本,
曲目包含他自己的創作曲,以及自巴洛克時期以來大作曲家旋律明顯的小曲子,包括韋瓦第(Vivaldi)
巴赫(Bach)
韓德爾(Handel),賽茲(Sitze)
等西方音樂的精品,除了樂譜之外也含有錄音帶供學生聆聽。
九.
合作而非競爭的學習方式
鈴木音樂教學鼓勵學生合作學習,而不競爭,年學得較多或年長的學生,應幫助年紀較小的。學生和學生,父母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永遠保持正向積極的鼓勵態度。
十.
遊戲的學習方式
鈴木音樂教學除了提供很多基本的練習方法,包括節奏,右手、左手等技術練習之外,還引用遊戲的觀念,應在練習上,例如,邊走路邊拉琴,配合韻律活動拉琴,站在椅子上表演…等活動,以增強兒童練習的興趣。
鈴木音樂教學在一般音樂教學的應用
如文前所言,鈴木音樂教學不但應用在小提琴的教學,其他樂器教學或其他科目的教學,也多少受到影響。尤其是在美國,學校的音樂課程,除了一般的音樂教育之外,仍有樂器的課程,例如,室內管樂隊,室外管樂隊,弦樂團,合唱團…
都受到鈴木音樂教學觀念相當程度的影響。 然而根據
Kendall
指出,
在美國部份學校鈴木教學失敗的原因如下:
(一)
學習過程沒有使用唱片供兒童聽音樂,(二)
學習進度太快,未能按部就班照指定教材確實練習,(三)
父母親支持不夠,(四)
在未能正確的養成拉琴習慣前太早讀譜,以至於分心無法練好基本動作,(五)
疏忽於教師、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係對學習的影響。
我國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分為特殊音樂教育(音樂班)和一般音樂教育,在特殊音樂教育系統,是為音樂專才培育,大多數學生已提早開始學習樂器,並在教師、父母的要求下不斷的練習。
一般而言,年紀越小的兒童學習音樂,越需要家長的支持,同時學習過程也需要嚴謹的教材和進度,此外,因為需要大量的練習,兒童更需要家長及教師的鼓勵,學習效果才顯著並持續進步。至於應用鈴木教學在一般音樂教育上,賴美鈴(黃政傑編,民85)提到應用鈴木音樂理念到一般音樂教學的五個重點(一)家長參與,(二)
鼓勵兒童聆聽音樂,(三)
反覆加強練習,(四)
遊戲化的教學,以及
(五)注重個別差異,
皆適用於一般音樂教學。
筆者認為,
鈴木教學最可貴的是藉由音樂教學為愛的手段培育新的下一代,把傳統樂器教學著重訓練的方式,引導為人性的啟發,適性的培育方式,以下僅就鈴木音樂觀念和教學原則的應用分述:
一.以愛為出發,相信人人皆可學音樂。
父母一旦了解鈴木教學的精神,他們一定會懷著無限的希望教育子女。
教師們一旦了解鈴木教學的精神,教育子弟一定能有教無類。一般音樂教學,著重的是音樂涵養與基本能力,不需具備天才式的超人能力。
父母,教師都具備相同的觀念,能熱愛兒童,喜愛兒童教學,音樂教育的第一步就成功了一大半。
能夠以愛出發,學習氣氛愉快,才能引起兒童真正的喜好,然後進行更深一層的教學。
二.按部就班,
循序漸進.
任何學習都要求循序漸進,由簡而繁進而產生學習遷移,邁向既廣又深的學習結果。鈴木的教學進度要求,正可作為參考,教師了解按部就班的教學進度,教學自然能有系統,教材的選擇自然不但能顧及多數學生,也能想到少數學生的程度,尊重個別差異。
尤其當教師了解母語學習的精隨後,對兒童學習的進度,會更有耐心的去配合兒童的發展期待漸進的學習成果。一般音樂教育,學校老師要能靈活的跳開進度的束緮,配合學生的程度彈性的選用教材。
三.正向積極的鼓勵
學習的增強原則,常涵蓋各種不同的方法,鈴木教學法建議教師永遠採用正向積極的方法鼓勵學生學習。我國的教育文化自古以來深受
「嚴師出高徒」, 「不打不成器」,「君子不重則不威」…
等觀念影響,師生互動方式一向責難過於鼓勵,很不適合一般音樂教學。 教師們正好可思索並引用鈴木對音樂教學的態度來鼓勵學生們,引導學生享受音樂的樂趣。
四.
聆聽音樂
聆聽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經由聆聽音樂的過程,兒童習得音樂的基本要素及培養了對音樂的感覺。聽得多才有可能唱得好、彈得順,
合奏感覺才能對,
進一步的,能欣賞才能創作,聽音樂可以說是音樂學習活動最重要一環。
五.趣味的學習
對大部份的小學生而言,在戶外玩耍遠比在室內學音樂要來得有趣多了,教師如能正視這現象,就了解應該想盡辦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上課的氣氛,學習的過程,或是學習的方法,都得盡可能趣味化,學生才願意繼續學習。
六.反覆練習
一般音樂教學仍需要注重練習,
經過反覆的練習,音樂的技能才能熟練,無論歌唱,讀譜,樂器演奏,皆需要靠不斷的練習,以達熟能生巧的境界,進而產生新的技能或更深的音樂體會,此一練習原則,可以適用到任何一項的音樂教學。
七.
樂器教學的應用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直笛仍是小學階段的主要樂器,這一樂器經濟實用,簡單易學,人人可以擁有,如能充分的應用鈴木教學的原則,小學生可以很自然的接受,不但能學得很有興趣而且很有成果。學校指定以外的其他任何樂器,也可以引用鈴木教學的原則學習,成功的例子已不少。有的老師和家長常擔心孩子或學生不會看譜能否學樂器?
疑惑是否一定要先學鋼琴才能學其他樂器?
沒有音感能否開始學樂器?
如果她們能深刻的了解鈴木教學,這些擔心和憂慮都是多餘不是嗎?
結語
鈴木教學發展自日本,風形於美國,過去幾十年並沒有在我國掀起大的旋風,誠屬可惜,因為鈴木教學的基礎哲理簡易,發展卻是無窮盡,值得參考引用,唯以往受制於師資訓練不足推廣不易,當前國內有不少人對這一教學法非常熱愛,有關鈴木教學的討論著作不斷的出現,鈴木教學活動在社會上也推動得很蓬勃,不久的將來成果指日可待,相信這一教學法不但對我國的小提琴教學有幫助,對一般的音樂教學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參
考 資 料
伍鴻沂(民83).
從國小藝能科教學探溯世界著名音樂教育的理念。 高市文教,
51,
頁50-56。
洪萬隆
(民83).
鈴木小提琴教學法.
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藍谷審定,
思勤譯(1999).
愛的才能教育.
台北,
藝神文化有限公司.
陳藍谷審定,
黃素英譯(1999).
愛的生活---才能教育的源流.
台北,
藝神文化有限公司.
賴美玲(民85)。鈴木教學法,輯於(黃政傑編),
音樂科教學法(一),
頁,99-111。
台北,
師大師苑有限公司。
Suzuki , S. (1969). Nurtured by love. OH:
A Senzay publications.
Suzuki , S. (1981). Ability development from age
zero. Tokyo: Senzay.
Kendall, J. D. (1973). The Suzuki violin method
in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 N.W. Washington, D.C.: MENC.
Aber, M. (1998). My teacher, Dr. Shinichi Suzuki.
American Suzuki Journal, 26(4), 25-26
Cook, C. A. (1970). Suzuki education in action.
New York, Exposition Press.
Grilli, S (1998). Bringing up the delicacy of the
ear. American Suzuki Journal, 26(4), 30-33.
Hermann, E. (Ed, McSpadden, J). (1998). Shinichi
Suzuki: A biographical sketch. American Suzuki Journal, 26(2),
1-5.
Scott, L. (1998). The Suzuki method in the public
schools: A formula for success. American Suzuki Journal, 48(1),
108-111.
Barber, B. (1993).Traditional & Suzuki teaching :
A comparison. American Suzuki Journal, 22(1), 33-39.
Starr, W. (1976). The Suzuki violinist.
Tennessee,
Knoxville: Kingston Ellis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