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您所在的位置-莫扎特之旅-小提琴大师-小提琴流派
莫扎特之旅 古典之旅 文化交流  斗转星移 我的小提琴 文化长廊 音乐教育 我的收藏 站长资料 滚动新闻

莫扎特之旅整理 文/图 2005-03-06 14:30

【意大利学派】
它是以各自城市名命名的罗马学派、威尼斯学派、帕都瓦学派的总称。由于各个学派产生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艺术风格、演奏风格上也各具特色。其代表人物有阿尔坎哲罗·科雷利(1653-1713)、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朱塞普·塔尔蒂尼(1692-1770)、尼科罗·帕格尼尼(1782-1840)、阿尔弗莱多·坎波里(1906-)等。

科雷利是意大利学派中罗马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幼年曾随当地神甫学习简单的音乐课,后到波伦亚学习,师从波伦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巴萨尼,在吸收波伦亚风格的基础上,创建了罗马学派并使其向前发展。青年时代在德国、法国等地旅行演出,后定居意大利。罗马学派严肃、崇高、庄重、典雅。科雷利的演奏高尚优雅,音色清纯,富于歌唱性,在演奏技巧上有过许多贡献。17世纪初期,意大利出现了以法林纳为代表的小提琴演奏家,采用双音、震音、颤音等技巧,维妙维肖地模拟犬吠、猫叫以及其它声音,一时引起人们竟相模仿,影响了小提琴演奏技巧朝着正规、正确的方向发展。直到17世纪后半叶,才由科雷利将前人留下的杂乱无章、良莠并存的各种演奏法加以整理和汇编,上述演奏法上的浑浊和杂芜也才得以廓清。他还倡导使用连弓,在一弓中演奏许多音,使小提琴演奏更加流利酣畅。他深谙小提琴最具有表情、最富于歌唱性的品格,在他所作的奏鸣曲慢板中,使之表现出高尚、温馨的歌唱效果,从而增加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代表作《福利亚变奏曲》,结构匀称,气质优雅,以葡萄牙、西班牙舞曲为主题加以变奏,力求发挥小提琴的各种技巧。慢板表达了庄严、哀惋的情绪,随后运用各种弓法、三度、双音加以变奏,表现丰富,情绪多变,把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精练地表达了出来。它是代表巴罗克艺术风格的一个范本,成为以后音乐会上久演不衰的古典乐曲。他的演奏和创作也为巴赫和享德尔等人的独奏奏鸣曲和管弦乐协奏曲打下了基础。

帕格尼尼被公认为是意大利学派中最有影响,技巧最高的演奏家。幼年师从圣洛伦佐大教堂首席提琴科斯塔,13岁就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足迹遍布欧洲主要城市。此时,在欧洲独领风骚近二百年之久的意大利学派,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大量的优秀人才纷纷外流,因此,正处于衰落阶段。古老的小提琴演奏,已不能满足18世纪末音乐艺术发展的需要。帕格尼尼受到了当时意大利民族解放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他的演奏艺术和创作当中的,是火一般的热情,奔放的幻想,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使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富有诗意的艺术形象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的新颖独特、精美绝伦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小提琴艺术巅峰的标志,被誉为“小提琴之王”。他经常在音乐会上作精彩的即兴表演,高超的技艺令人心驰神往,同时也表现了意大利民间的优秀传统。他还大胆地创造了许多崭新的演奏技巧,如伸指、左手拨弦、人工泛音、抛弓、双音技巧等。这些独具匠心、新颖独特的技巧,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手法,为现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来的钢琴及其它乐器演奏技巧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技巧艰深,其中很多作品都具有意大利民族色彩。代表作《24首小提琴随想曲》,把丰富的幻想和高难的演奏技巧结合在一起,新的旋律技法,出人意料的转调,尖锐的和声手法和多变的速度都令人耳目一新,对以后浪漫主义作曲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4首小提琴随想曲》至今仍是学习小提琴演奏的最高范本,也是音乐会最优秀的曲目之一。帕格尼尼的一生业绩斐然,备受敬仰。自1954年起,人们以他的英名,一年一度在热那亚举办“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

意大利学派虽然被以后几个学派所代替,但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传统演奏技法,仍不乏后继之人,坎波里就是其中之一。

坎波里是现代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父亲是罗马圣采契里的小提琴教授。他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并从其父学习小提琴,以后随父迁居英国。13岁参加伦敦音乐节小提琴比赛,赢得了玛丽皇后金奖。此后,在欧洲巡回演出。1949年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成功地演奏了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得到了音乐界的高度赞许,也赢得了与海菲茨相提并论的美誉。他的演奏无论持弓或左手的技巧,仍然保持着意大利学派的传统演奏方法,但在演奏风格上也吸收了其它学派的优点,演奏时不仅表现出超群的技艺,而且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时,炫技乐段演奏的得心应手,旋律乐段感情热烈,表现丰富,赋予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他不仅演奏一些著名的小提琴作品,也经常演奏一些现代作品。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布利斯曾将新作《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他,由他首次演出,并灌制了唱片。他被认为是继帕格尼尼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从意大利学派的几位代表人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起先是运用宽阔而延绵的弓法,用以表现小提琴的歌唱性,后来追求声音华丽、辉煌,技巧高超多样,主要以炫技为主。所以,有人认为它是技巧至上而缺乏内涵的一个学派。这也是后来之所以被重视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的学派所取代的重要原因。但应当指出,这一学派在丰富和发展小提琴演奏技巧上的丰功伟业是不可磨灭的。

 
【法比学派】

正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发达、文化生活活跃时代。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的成立,使法国的音乐艺术和演奏艺术进入了一种正规化的教学。列克莱尔和维奥蒂把意大利学派的优秀传统带到了法国。他们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格和演奏传统,形成并发展了法比学派的演奏风格。这一学派通常包括法国、比利时学派。优秀的演奏家辈出,可谓人才济济,在世界乐坛上影响很大。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其代表人物有卓万尼·维奥蒂(1755-1824)、帕勃罗·萨拉萨蒂(1844-1908)、维尼亚夫斯基、艾任·伊萨依(1858-1931)、弗里茨·克莱斯勒(1875-1962)、耶胡迪·梅纽因(1916-)、阿瑟·格吕米约(1922-)等。

萨拉萨蒂是西班牙人,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阿拉尔,曾获该院小提琴首奖。17岁开始他的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弓子在琴上运行,仿佛在轻轻地抚摸着琴弦,听不出任何痕迹。左手灵巧敏捷,落在指板上干净、有力。他的音准无懈可击,即使在高把位上也都十分肯定、准确,挥洒自如。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他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专门为他创作了作品,如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等。他十分准确地演释了圣-桑的协奏曲,令作曲家本人也非常的满意。当时许多演奏家都未能真正理解作曲家的旨意,而萨拉萨蒂“却把第二乐章表现得如此幽静深远,同时把一、三乐章的巍巍高山表现得峻拔雄伟”。对此,圣-桑非常敬佩,又把《回旋狂想曲》奉献给了他。他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作品。他创作的作品都很精致优雅,如《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吉普赛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及大量的西班牙舞曲。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人们称他为继帕格尼尼之后又一炫耀古今的小提琴大师,并非溢美之词。

维尼亚夫斯基,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带到了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宽广发展,打下了基础。

克莱斯勒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素有“近代小提琴之王”的美誉。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自幼就崭露头角,7岁被破格录取于维也纳音乐学院,三年后又研习于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比利时小提琴家、教育家马萨尔,12岁毕业时参加小提琴比赛荣获罗马大奖。1899年在维也纳和柏林的几场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确立了他在国际上的声望。他的演奏风格是在维也纳学派的基础上溶入了法国学派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大胆创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音色甘美丰润,声音饱满结实,表情丰富细腻,处理异常精致,处处体现了他的唯美主义观点。他继承了伊萨依、马萨尔那种富有表现力的颤指,并赋予一种新的戏剧性表现功能,不仅在演奏歌唱性段落时采用大幅度的颤指,而且在演奏快速的乐句中,也不间断地加用颤指。这种与众不同的演奏,成为识别其演奏风格的标志之一。他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也很有个性,弓子比较靠近指板,运弓的幅度不大,单从技术上讲,如此运弓要求发出很好的声音是非常困难的,但他运用左右手的力度配合,使之音质柔美温暖,独具魅力。他还经常根据乐曲的需要,运用表情滑指,使歌唱性的乐句“充满叹息似的重音”。他善于把浪漫情趣的自由处理和精确的节奏结合得十分得体,因而听起来更加亲切感人。他特别喜欢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协奏曲。除此之外,还特别擅长演奏精美的小品,并把它们表现得非常精致细腻、绚丽迷人。有时还增加一些即兴发挥,使人倍感轻松愉快,而且回味无穷。他于1923年访问我国,在北京举行音乐会,演奏了贝多芬《克罗策尔奏鸣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等,给我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迷人的小提琴曲,最著名的有《维也纳随想曲》、《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他也改编了许多名家作品,深受观众的欢迎。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非凡的音乐才华,在世界乐坛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

梅纽因是现代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其风格也属于法国学派。他4岁学琴,8岁登台演出,因此有“乐坛神童”之称。后来到巴黎求学,师从法国学派的著名罗马尼亚小提琴家艾涅斯库。他在演奏上,吸收了艾涅斯库和克莱斯勒的风格,又加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高尚、热情、富有哲理,着重于描绘音乐的意境,致力于挖掘音乐的内涵。他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要不断研究,以获得更新的理解,并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塑造出活生生的音乐形象。他运弓结实有力,发出的声音宏亮,音质透明,充分表现了现代小提琴的音响。在运弓的技巧上也很讲究,细腻而典雅,使人感到无比的真诚、亲切。他特别喜欢演奏古典作品,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准确地表现出乐曲的庄严、高亢的英雄气慨和深刻、凝重的沉思意境,而且也充分表现了他雍容华贵、超凡脱俗的高贵气质。听他的演奏,仿佛见到眼前树立起一座纯洁、高尚的纪念碑。他演奏的巴赫《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庄严宏伟,气势磅礴。和弦演奏发出的共鸣,洪亮而宽阔,犹如管风琴一样浑厚。多声部织体的演奏,层次清晰,旋律酣畅。他对巴赫的演释,被公认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总之,他的演奏具有一种高尚的品质,使听众感到不单纯是在演奏音乐作品,而是用心灵向人们描绘着一个美好的世界。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他非常注重培养音乐人才,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63年他在伦敦创建了梅纽因音乐学校,专门培养各国青少年音乐人才。他的爱心也倾注到我中华学子,近年来我国一些音乐神童被带到那里继续深造。他曾应邀来我国演出、讲学,并亲自为我国青少年小提琴手上课,传授技艺。梅纽因,拥有现代最杰出小提琴家的辉煌,但始终不忘将他对人类的爱洒向世界各地。为此,他曾于70年代被荐任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会主席,多次获得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等授于的勋章,深受各国人民的无限爱戴。
格吕米约是现代比利时小提琴家。他继承了维俄当与伊萨依的演奏风格。自幼随外祖父学琴。6岁入沙勒罗瓦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2岁入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师从伊萨依的学生杜布瓦,后又前往巴黎音乐学院,拜罗马尼亚小提琴家艾涅斯库为师。先后在维俄当音乐比赛和比利时国家比赛中连连夺魁,此后以世界一流的独奏家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演奏高雅优美,洗练精致。音色清纯、质朴而富有光泽,音质圆润透亮而富有活力。他以精湛的技艺,在表现乐曲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向听众表露了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他的演奏曲目范围异常广泛,涉猎了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到20世纪作曲家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和沃尔夫的小提琴作品。他录制了许多唱片,其中以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贝多芬全套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尤为著称。1949年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曾担任“伊萨依国际小提琴家竞赛”评委。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C.-A.de 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他能突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贝里奥的学生H.维厄唐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E.伊萨伊是维厄唐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法比学派感情细腻,音色妩媚,典雅轻巧,富有情趣。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追求演奏技巧的完美,致力于表现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使小提琴演奏艺术更具有美学价值。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学派。

 
【德国学派】
德国学派包括了匈牙利学派。1650年以前,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后来又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与意大利学派的鼻祖科雷利同时代的意大利小提琴家托列里到德国定居后,教授了一大批学生。而德国学派的创始人施波尔也曾经刻意模仿法国学派著名小提琴家罗德的演奏风格,因而也受到法国古典学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为德国学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学派的演奏风格,是在意大利学派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国古典学派的风格,又结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路易斯·施波尔(1784-1859)、约瑟夫·约阿希姆(1831-1907)、卡尔·弗莱什(1873-1944)、约瑟夫·席盖蒂(1892-1972)、亨利克·席林(1921-)等。

约阿希姆是匈牙利籍的小提琴家,也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学派的领袖。7岁登台公演,同年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先后师从豪赛尔、黑尔梅斯格、伯姆。12岁前往莱比锡师从小提琴教育家达维德。这一时期,莱比锡是德国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他在浓厚的音乐气氛中受到重要的影响,不久在伦敦举行了几场演出,以闪电般的速度进入了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行列。他的演奏严谨、端庄、典雅、淳朴,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善于揭示作品的内在精神,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既有壮丽、辽阔的构思,又有浪漫主义的诗意。他采用密集的、快速的颤指和大幅度的运弓奏法,表达了一种既温婉、柔和,又崇高、豪迈的感情。他一向认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家,只有广泛涉猎艺术的各个领域,才能提高演奏的品位。在他的心目中,最崇高、最美妙的是古典作品,而对于浪漫派炫技性乐曲则不以为然。他是杰出的古典音乐演释者,以演奏巴赫、贝多芬的作品著称于世。演奏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实地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他演奏的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出色地塑造了一个崇高的光辉形象。他将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演释得完美无瑕,从而使这首作品在音乐舞台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并被列入小提琴演奏的主要曲目行列,成为小提琴复调音乐的精品。然而,他的崇拜者往往把他对古典音乐杰出的演释教条化了,使原来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逐渐变成墨守成规的刻板公式,给后人带来不良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是3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匈牙利协奏曲》最负盛名。他还为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谱写过华彩乐段,无不精彩绝伦。他的学生也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如奥尔、胡鲍伊、胡贝尔曼等。约阿希姆的一生,演奏、教学兼称优异,对德国学派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早有公论的。

席盖蒂是美籍匈牙利小提琴家,也是20世纪中叶德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父亲和叔父是他的启蒙教师,后进入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小提琴家胡鲍伊,也曾受学于约阿希姆。13岁时,在学校举行了公开演奏,从此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也结束了他的正规学习。尽管他曾受训于比较落后的教学法,但当他听到伊萨依、克莱斯勒、埃尔曼的演奏时,很快就认清了小提琴演奏的发展方向,并吸收了他们的演奏风格,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演奏风格。虽然他被认为是非学院派的音乐大师,但由于他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因此,人们不得不承认他的音乐素质,称他为有头脑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富于灵感,既严谨庄重,又深刻细腻。他的颤指很有特点,特别是在演奏抒情乐句时,开始时速度很慢,当乐曲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时,颤指也加快了速度,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他的跳弓也很突出,手臂动作极好,每一个音都很饱满、结实,强弱变化幅度也很大,而且每个音的音质都非常好。他在曲目的选择上也与众不同,从不赶潮流,而是扬长避短。他具有理解原作的才能,经过多年的揣摩、推敲,使他的演奏更为准确、洗练。但他从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原作的意图,而是将原作的时代精神、风格特点与他本人的气质熔为一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处处都体现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艺术修养,从而被认为是有个性、赶得上时代步伐的演释家。他是当今古典乐曲最严谨的演奏者之一。勃拉姆斯的协奏曲是他最拿手的曲目之一,他演奏得气势宏伟,感情诚挚,把古典乐派的严谨和浪漫乐派的激情美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乐曲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在演奏乐曲最艰难、最棘手的段落时,总是从容不迫,精确完美。他还十分热心介绍新作品,许多现代名家把作品题献给他,并由他首演,如巴托克的《第一狂想曲》、伊萨依的《第一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有些作品是由于他的成功演出,才为它们争得一席之地,成为世界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演奏曲目。他凭借高超的琴技,把现代许多优秀作曲家的精品完美无缺地奉献给观众,对推动现代小提琴曲的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席林是现代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大师。幼年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演奏使波兰小提琴家胡贝尔曼大为震惊,于是推荐他赴柏林求教于著名的小提琴家弗莱什。以后又去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蒂博,毕业后在欧洲和美洲进行巡回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演奏风格,深受弗莱什的影响,端庄、高雅、严肃、精致,音色质朴纯洁、优美灿烂,处处都洋溢着内心的美感。他特别擅长演奏古典作品。对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的演释极为深刻严谨,演奏的声音圆润宏亮,旋律淋漓酣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忠实地表现了作品的深沉感情和富有哲理的思想。因此被认为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艺术家。他定居墨西哥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并热心宣传墨西哥民族音乐。许多墨西哥作曲家都为他创作了小提琴作品。墨西哥人民视他为乐坛瑰宝,对他推崇备至。

德国学派的演奏风格讲究严谨、端庄,追求音色优美,强调作品内容,注重艺术表现。但由于过分严肃保守,趋于刻板、教条,因此,其影响不及法国学派。

 
【苏俄学派】

苏俄学派又称斯拉夫学派,包括苏联学派和俄罗斯学派。在形成学派之前,曾受到前三个学派的影响。18世纪的俄罗斯,沙皇宫廷演奏者的席位大多由意大利音乐家占有,法比学派的维俄当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也长期在俄罗斯演出、任教,德国学派的奥尔也长期执教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俄罗斯学派,并在20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后斯托利亚斯基、扬波利斯基、莫斯特拉斯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等大师的事业,建立了苏俄小提琴学派。其代表人物有:莱奥波尔德·奥尔(1845-1930)、米沙·埃尔曼(1891-1967)、雅沙·海菲茨(1901-1987)、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艾萨克·斯特恩(1920-)、莱奥内德·科岗(1924-1982)等。

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使他成为20世纪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海费茨、埃尔曼、米尔斯坦、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奥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他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一书,阐述了他的教学思想和美学观点,例如音乐第一,技术第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乐等等。奥尔对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过,早在奥尔之前维厄唐和维尼亚夫斯基等曾长期在俄国教学和演奏,可以说俄罗斯学派是在法比学派的基础上自然地、历史地形成,而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和建树。

埃尔曼是美籍俄国小提琴家,也是俄罗斯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从小便有音乐才情,6岁在敖德萨皇家音乐学技师从菲德尔曼学琴。著名小提琴家奥尔在听了他的演奏后惊叹不已,并带他前往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亲自指导,三年多的学习使他成为奥尔的得意门生之一。14岁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一举成名。其后在欧洲各大城市旅行演出,自此享有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称号。1936年曾到我国上海和南京演出。他的演奏气势雄伟宏大,感情热烈奔放,音色浓重,技巧精湛。特别是他那传为奇谈的声音,宽厚、丰满、浓郁、艳丽、具有天然抒情音色,素有“埃尔曼音”之称。他的独特声音,来源于他的独特颤指和运弓。他的颤指不象克莱斯勒幅度那么大,相反地幅度很小,但很密集,手指肚集中在音的正中核心,需要时立即起动,一触即发,十分敏捷。他认为颤指应当与这个音在整个作品中所应有的紧张度相一致,而不强调每个音都用颤指。他总是根据乐曲的需要,不断调整颤指的应用,使其更恰当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他还善于运用不同的手指压力去按弦,使音色具有层次感,令人百听不厌。他的弓子常常靠近琴码,弓毛平放,演奏的声音宏亮宽广,即使到了暮年,右手运弓仍然刚健有力。在乐曲的处理上,他一向注重感情的表达,而对节奏和乐曲的结构处理显得相当灵活、自由。他特别喜欢演奏巴罗克和古典乐派作品,在他的节目单上,经常会出现亨德尔奏鸣曲。他演奏的亨德尔奏鸣曲悠然自得,还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虽然这不符合现代演奏准则,但在他的手下,这些乐曲却显示出如此光辉璀璨,倒也使人耳目一新。他不仅能出色地演奏各种大型乐曲,还特别擅长演奏精美的小品,因而被誉为“小品演奏家”,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那迷人的声音,通过唱片将永远回荡在人们的耳边。
海菲茨是犹太血统美籍俄国小提琴家,在20世纪俄罗斯学派中影响最大。3岁从父学琴,6岁在音乐会上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便以其精湛的技巧,美妙的声音和丰富的表情,使听众赞叹不已。9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奥尔班上学习了6年。12岁在柏林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精彩的演奏赢得了世界性的声望,从此步入世界乐坛,以独奏家的身份环球旅行演出,遍游各大洲,蜚声全世界。1923年到我国上海演出,听众无不为之倾倒。他的演奏声音宏亮,表情丰富,音色浓郁,技艺超群,既表现出浪漫主义激越的感情和富有戏剧化的强烈对比,又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高尚、雄伟、端庄、严谨。他那如火热烈的情怀和严肃冷峻的演奏,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他的独特演奏风格。无论是演奏大型协奏曲,还是演奏精致的小品,都能忠实于原作,构思严谨,毫无夸张表现。他的颤指幅度不大,但快速异常而且很有力度。根据每个音在乐曲中的作用,改变颤指的速度,获得了细腻和多层次的音乐色彩。他的左手机敏灵活,上下起落得心应手,令人眼花缭乱,音准精确无误,发音清脆明亮,即使在高速飞驰的技巧性跑句中,也能演奏得干净利落、晶莹璀璨。他的右手运弓肘部抬得很高,手臂结实有力,弓子压得很重,音量之大,超乎常人。他那非凡的胆略,表现在演奏急风骤雨的乐句中,常常选择别人不敢用的指法、弓法,为他的演奏增添了无比绚丽的光彩。他每次演出,都严格地按原定指法、弓法、音乐布局演奏,一丝不苟,从不任意改动。特别擅长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和《哈巴涅拉》、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协奏曲》等。在他长达60年的演奏生涯中,不仅演奏了无数闻名遐迩的优秀名曲,也演奏一些鲜为人知的乐曲,如施波尔、维俄当、布鲁赫等人的协奏曲。他还是一位改编大师,改编了100余首小提琴曲和钢琴曲,其构思新颖,技巧高超,体现了现代审美意识。最受欢迎的是他为蒂尼库的《断奏霍拉舞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等的改编曲。他的演奏艺术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闪耀着20世纪的时代精神,最终赢得了伟大小提琴家的声誉。

奥依斯特拉赫是前苏联小提琴家,5岁起就跟随前苏联著名小提琴家斯托利亚尔斯基学琴,18岁毕业于敖德萨音乐学院。此后在国内许多大城市演出,并在比赛中数次获奖。1937年在“伊萨依国际小提琴家竞赛会”上荣获第一名,一跃为世人瞩目的小提琴家,同时也展示了苏联小提琴学派的辉煌成就。自此,便在欧、美各国旅行演出。1957年访问我国时,曾在北京和上海演出,给我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演奏,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学派的传统,又深受克莱斯勒的影响,随着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见解日趋成熟,由早期的柔和、妩媚、抒情、明快的特点,发展为气贯长虹、质朴高尚、技巧精湛、感情真挚的独特风格。在他的演奏中,总是充满健康向上的感情,表现了他朝气蓬勃、乐观刚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新一代小提琴演奏家的精神风貌。他的左手灵活、富有弹性,在指板上活动自如,换把流利准确,手指扩张非常轻松自然。弓子紧贴在琴弦上,发出声音宏亮圆润,音色温和感人。他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包括古典和现代的重要作品。青年时期他喜欢演奏一些精美的小品,音乐优美、精致华丽。随着他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音乐审美观进一步成熟,已成为擅长演奏气势宏伟作品的音乐大师了。他演奏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协奏曲,雄伟悲壮,成为他演奏史上的高峰。他还致力于宣传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并以自己的演奏技巧影响了人们的小提琴创作。题献给他的作品有:米亚斯科夫斯基、哈恰图良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一些新作品是他首演的。他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准确深刻、能够忠实地表达作品的内涵。他曾在莫斯科连续举办了5次音乐会,演奏了15首包括西欧和20世纪的作曲家的大型小提琴协奏曲。这次演出,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演奏才能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作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培育出许多杰出的小提琴家,很多都在国际竞赛会上获了奖。他为苏联学派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岗是苏联学派杰出的大演奏家,9岁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附属天才儿童班,师从前苏联著名小提琴家扬波利斯基,18岁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曾获布拉格民主青年联欢小提琴竞赛一等奖,布鲁塞尔小提琴国际竞赛一等奖和金质奖章。此后开始了广泛的旅行演出。1952年曾访问我国,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音乐会,受到我国观众的热情欢迎。他的演奏热情似火,悲愤激昂,大刀阔斧、刚毅果敢,反映了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听他的演奏仿佛置身于激动的演讲会,滔滔不绝,声声入耳。早期他的演奏曲目常以炫技性乐曲为主,曾经在一个晚会上,演奏了帕格尼尼的《第一协奏曲》和《24首随想曲》,疾速而精确,华丽而清晰,表现了他那精美绝伦的演奏技巧。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华丽的炫技表演中,而是清醒地认识到高超的技巧应该服务于乐曲的高尚理想。因此,他后来演奏的曲目主要包括了古典和现代的大型小提琴作品。他演奏的哈恰图良的协奏曲,无论是对作品强烈的民族音乐情调的粗犷的音乐主题,还是高难度炫技性华彩乐段,都表现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他也十分重视和爱护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题献给他的有赫连尼科夫、魏恩堡的协奏曲,哈恰图良的协奏风格的《狂想曲》等。他不仅是一位具有魅力的独奏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室内乐演奏家。他所参加的三重奏团,演奏了许多古典室内乐,深受欢迎,最终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艺术家。

俄罗斯学派的演奏气势宏伟宽阔,感情热烈奔放,技艺精湛辉煌,音色圆润明亮,具有生机勃勃的表现力和现代的音乐感,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世界上影响很大,足以和法国学派相媲美。

小提琴演奏艺术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各学派有其共性,也各有个性。如上所述,小提琴演奏的各学派,除有共同的艺术特点外,也有各自鲜明的风格特色,这是显而易见的。意大利学派善于发挥小提琴歌唱性特点,技巧辉煌,音色华丽。法国学派音色浓郁,表情细腻,轻巧典雅,富有情趣。德国学派表情严谨端庄、音色优美如歌。俄罗斯学派气势宏伟,感情纯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音乐标准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小提琴的演奏,要求面面俱到,既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还要准确严谨地把握作品风格,对演奏曲目的要求更加广泛。因此,各学派都不是把自己永远禁锢在固有的领地上,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而是在锐意创新、力图在发展的探索中,不断采撷前人或他人的精华和精粹,以滋润、充实和壮大自己,以求自己的风格日趋于完美,日臻于完善。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小提琴竞赛会赛事接连不断,各国小提琴演奏家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各学派之间的界限已不似从前那样旗号迥异,泾渭分明了。但是,尽管如此,就演奏风格而言,各学派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弗朗切斯科·玛丽亚·韦拉奇尼

Francesco Maria Veracini弗朗切斯科·玛丽亚·韦拉奇尼

弗朗切斯科·玛丽亚·韦拉奇尼(Francesco Maria Veracini,1690-1768)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1690出生于佛罗伦斯的音乐家庭,祖父弗朗切斯柯·迪尼科洛(Francesco diNiccolo)和伯父安东尼奥(Antonio)都是优秀的小提琴家。安东尼奥为这个有前途的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后韦拉奇尼还先后向G.M.卡西尼(G.M.Casini),F.加斯帕里尼(F.Gasparini),F.费罗奇(F.Feroci)和G.贝尔纳贝伊(G.Bernabei)学习过。在这些老师中卡西尼的影响可能比较大,因为在韦拉奇尼后来的作品中有某些反映了卡西尼风格的面貌。
(更多…)

 

让-玛丽·勒克莱尔

Jean-Marie Leclair让-玛丽·勒克莱尔

让-玛丽·勒克莱尔(Jean-Marie Leclair 1697-1764)为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及舞蹈家,他奠定法国小提琴学派之基础,并大大提升了法国小提琴演奏水准。1697出生于里昂(Lyon),勒克莱尔后来在杜林(Turin)接受舞蹈和小提琴训练。他最大的贡献是将高超的小提琴演奏从意大利带进法国,更是多学者公认的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创史人。
(更多…)

 

杨·沃伊库

Ion Voicu杨·沃伊库

在许多孕育杰出小提琴家的国度当中,罗马尼亚这个国家一直都不是最耀眼的一颗星,而这个带有浓厚吉普赛血统的民族,在小提琴演奏上的水准更是经常被世人所忽略。如果我们要从在二十世纪的的大师中找出一位罗马尼亚的小提琴家,乔治‧埃奈斯库(Georges Enesco)应该是唯一的选择。除了埃奈斯库之外,他的学生杨‧沃伊库(Ion Voicu)专注与执着的一生,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不二人选。
(更多…)

 

奥托卡尔·舍夫契克

Otakar Sevcik奥托卡尔·舍夫契克

奥托卡尔·舍夫契克(Otakar Sevcik, 1852-1934)1852年3月22日生于波希米亚霍拉日多维茨,1934年1月18日卒于皮塞克,是捷克小提琴演奏家与教育家。随父亲启蒙后,于1866至1870年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师从本内维茨(Antonin Bennewitz,1833~1926),后任萨尔茨堡和维也纳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同时在布拉格、维也纳和其他地方举办音乐会。1875年成为基辅帝国音乐学校小提琴教授。
(更多…)

 
 

伊果·贝索尔德尼

Igor Bezrodny伊果·贝索尔德尼

伊果·贝索尔德尼(Igor Bezrodny,1930-1997)(以下简称贝氏)1930年9月30日诞生于俄国的第比利斯(Tibilisi)。父亲(Semyon Bezrodny) 是当地歌剧院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来在莫斯科取得教职;母亲(Tatjana Pogozheva)是芬兰人,在当时是著名的小提琴教师。在耳濡目染之下,贝氏从小就展现音乐才能,七岁时贝氏随着全家移居到莫斯科,并考取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由伟大的俄国教育家扬波斯基(Abram Yampolsky,1890-1956)收为弟子,从此与恩师结下深厚的师生缘份,一直到他取得莫斯科音乐院的文凭为止,一共和扬波斯基学习了18年(之后就未受教于其他老师),可说是吸收了扬波斯基一生的真传。
(更多…)

 

尤利安·西特勾韦特斯基

Abram Yampolsky尤利安·西特勾韦特斯基

阿布尔朗·杨波斯基(Abram Yampolsky,1890-1956)是俄国小提琴学派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教出许多优秀的俄国小提琴家,其中以柯冈(Leonid Kogan)最为知名,另外两位柯冈的同窗好友:西特勾韦特斯基(Julian Sitkovetsky,1925-1958)及贝索尔德尼(Igor Besrodny,1930-1997),虽然在知名度上比不上柯冈,不过也同为杨波斯基最优秀且重要的弟子,三人被后世并列为杨波斯基的三大弟子。
(更多…)

 

约书亚·贝尔

约书亚·贝尔约书亚·贝尔

约书亚·贝尔(Joshua Bell 1967-)1967年12月9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布鲁明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艾伦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名誉教授,以研究金赛性学而著称;母亲则为钢琴家。他的名字约书亚道破了其犹太血统,约书亚是《圣经》里一个重要的人物,在摩西死后带领希伯莱人度过约旦河,攻略迦南地,并使互有争岐的犹太十二支派歃血为盟,成为以色列民族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因而犹太后裔取“约书亚”为名者屡见不鲜。
(更多…)

 

鲍里斯·戈尔史坦

Boris Goldstein鲍里斯·戈尔史坦

1935年在波兰所举行的第一届维尼奥夫斯基小提琴大赛,是具有历史传承的欧洲学派与当时倍受瞩目的俄罗斯学派首次的对决,虽然苏联这个国家仅有两位选手获邀参赛,不过却获得非常亮眼的成绩,可惜经过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世人只记得银牌奖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而另外一位获得第四名的戈尔史坦,却早已成为被遗忘的大师。
(更多…)

 

奥莱格·卡岗

奥莱格·卡岗奥莱格·卡岗

奥莱格·卡岗(Oleg Kagan 1946年11月22日-1990年7月15日)出生于苏联最东边的一个沙卡林岛(Sakhalin)上一个名为Yuzhno-Sakhalinsk的小村落,他的父亲具有犹太血统,在当地医院担任医师,热爱音乐。他的母亲是护士,也同样喜爱音乐与戏剧。没多久之后,全家迁移到拉脱维亚的首府里加(Riga),里加这个城市向来以各式各样的音乐生活以及音乐的教学品质著称。
(更多…)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女小提琴家阿尔玛‧罗斯

阿尔玛‧罗斯阿尔玛‧罗斯

阿尔玛‧罗斯(Alma Rose,1906-1944)1906年的11月3日出生在一个殷富的犹太人音乐世家中。她的舅舅就是作曲家指挥家马勒,父亲则是维也纳爱乐的首席阿诺德‧罗斯(Arnold Rose,1863–1946),而且老罗斯也是著名的罗斯四重奏团的创建人。父母期盼女儿能与其漂亮的舅妈看齐,所以给她起了与舅妈一样的名字。
(更多…)

 

瓦萨·普利荷达

Vasa Prihoda

瓦萨·普利荷达(Vasa Prihoda)(以下简称普氏)1900年的8月24日出生于捷克的伏特纳尼市(Vodnany),他的父亲(AloisPrihoda)除了是当地一所音乐学校的校长之而普氏从小便深受到浓厚音乐气氛的影响,据说他三岁时便能无师自通地演变一些简单歌谣。五岁时正式由父亲启蒙,由于他的天赋极高,三年之后已经可能完整地演奏贝多芬及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在八岁那年的十月二十二日个人首场这两个作品。
(更多…)

 

乔宫达·迪·维多

乔宫达·迪·维多乔宫达·迪·维多

自巴洛克时期的维瓦尔第,浪曼派的帕格尼尼,到二十世纪的阿卡多。意大利在小提琴演奏史中一直都站有一席之地,只可惜和其他欧美国家比起来,人才并不是那么多,特别是女性小提琴家更是少之又少。或许是精英都被意大利人擅长的声乐给吸引,才使得意大利女性在小提琴方面的表现不如其他国家,还好在二十世纪出现了一位意大利的女中豪杰乔宫达·迪·维多(Gioconda de Vito 1907-1994),她不但是唯一能够挤进二十世纪伟大女性小提琴家行列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同时也为二十世纪的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留下值得赞赏的一页。
(更多…)

 
 

            -->>古典音乐世界,感受艺术人生,增添生活新亮点,给你最大的艺术享受!!浏览本站的最佳分辨率为1024*768|网络实名:-->>莫扎特之旅<<--


如有任何的问题,请来信站长
电话:0451-84217290  邮编:150010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五道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