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您所在的位置-莫扎特之旅-文化交流- 斗转星移

莫扎特之旅 古典之旅 文化交流  斗转星移 我的小提琴 文化长廊 音乐教育 我的收藏 站长资料 滚动新闻
         
 

发现敦煌宝藏的王道士是功臣还是罪人?

   
 

来源: 凤凰读书    

     
 

 
 
   
 
   
 
   
 
   
 
   
 
   
   
 
 
   
   
 
 

王道士

     
 

王道士猥琐乾瘦,一脸老皮,眼小无光,眯着的眼睛中透着迷惘无奈,善良中有狡黠和执著。额上有极明显的三道深纹,看出其有饱经风霜的经历。身高不过四尺多,比胖人的腰围还短,算上他穿的埋埋汰汰的粗棉布道袍也不会超过四十五公斤,让人担心西北的沙尘暴能把他扬起卷走。但就是他在一百一十六年前五月二十六日的一个意外发现,成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我们现在评的每年一度的全国和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算什么?

  那天,就是这个貌不惊人且有些卑微的王道士发现了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就是这个王道士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就某种意义上讲,是王道士拉开敦煌学的大幕。就是这个王道士。

  一九二七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一八六二年至一九四三年)为王道士拍下了一张并不成功但却十分珍奇的照片,谁知道王道士眯着本来就有些“鼠目”的双眼,望着那远处的敦煌石窟在想什么?这个死后被“镇压”在僧人圆寂塔下的道士,哪里会想到死后百年依然会毁誉参半,依然让人切齿痛恨呢?

  王道士的真名叫王圆禄,湖北麻城人。我推测其家境破落,贫寒到不得不从军吃粮。因为王道士粗通文字,有一些文字历史方面的知识,否则文盲,即使打开藏经洞,也会把那一洞的宝贝当作引火烧灶用的干柴。看他那鼠目獐脑样,估计在家也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亲的孩子,送去当兵,生死由他去。这就导致王圆禄退役以后也不回他湖北老家,而是就地谋生,现在所有文献中皆无王圆禄念家念父母之词,推断他从军之时便斩情断意,家不留人,人亦不再恋家。

  瞧王圆禄那一米六以下的身材,在西北甘肃青海一带当兵也不会被提拔为军官,兵役一满,自寻出路。王圆禄经哪位大师点化,在哪座观中为道皆不知。在发现藏经洞前,王圆禄可能活得就像河西走廊党河西岸上的田鼠,谁会注意他呢?

  王圆禄终于变成了王道士,他沿着敦煌的党河东岸终于走到了敦煌石窟,他是由一三○窟一直走到著名的北大像第九十六窟。王道士尽饱眼福,他趟着没脚的流沙,从盛唐的大佛,初唐的坐佛,五代的拜佛,中唐的坐佛一路走过,在一一二窟的著名中唐乐舞壁画前把王道士看呆了,荒凉之中他走近壁画,眨着小眼看不够。王道士有点艺术细胞,他知道一五六窟的晚唐时期《张议潮出行图》,一五九窟的文殊变中伎乐壁画也让他这个浑浑沌沌的人能浮想联翩,他在第一五九窟中唐时期雕塑的半裸的活菩萨前拜了又拜。踏着流沙荒草,他走到石窟尽头沙堆半掩的三座破旧小庙前,这三座小庙当年顺坡而建,当地老乡称之为上寺、中寺、下寺,上寺、中寺已住着几个喇嘛,日子过得也贫苦艰难,只有被流沙埋半截的小寺,那座不知何年何人建的小庙还空着,王道士就住进去,他把小庙改为道观,似乎还起过一个观号,然已不可考。

  王道士一贫如洗,三餐不保,饥寒交迫。那时候莫高窟几乎淹没在流沙与荒草之中,人迹罕见,狐狼出没,黄沙漫漫,与外界隔绝。

  但王道士有道术,他一是传教,二是通道,三是会看相算命,占卜冠名,渐渐王道士的信徒多了,进观求教的多了,观中香火旺了,王道士俨然为莫高窟的掌门人了。

  王道士把化缘所得,做道场所得,请人来打扫清除莫高窟中的积沙,修补残缺的石窟,清理道路,莫高窟渐渐有了人气。

  至此,王道士开始活得有滋有味。衣食不愁,香火不断,信徒不少,略有节余,可以雇人清理洞窟中的流沙,动物的巢穴粪便,还雇人抄写洞窟中的佛语,修补洞窟中残缺的雕像,迎着那莫高窟沙丘顶上的余晖,王道士在新修的窟前小路上走起来都像绅士一样迈起四方步来了。

  我查阅了一下我所能及的资料,世界上所有人类文明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在极其偶然的时候被无意中发现的,王道士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雇人在离他住的下寺往北几十米远的三层楼洞窟清扫完毕,这三层楼洞窟现在编为莫高窟第十六窟,它的甬道北壁出现了一道裂缝,清洁人告诉王道士,王道士并没有多注意。后来王道士又雇了一位老人在甬道内抄写经书。坦率地说,王道士是位虔诚的宗教主义者,出家无所求,只是求平安,对佛对道是发自内心的信仰和奉上。那位老先生边抄写经文,边吸旱烟,旱烟是一袋一袋抽,为方便点烟,他点燃编成一根长辫子的芨芨草,无意之中他发现芨芨草燃烧后的青烟顺着洞壁上的一条缝隙灌进去。

  这位识书认字的老先生感到这其中有文章,就用旱烟袋轻轻地敲击有裂缝的洞壁,洞壁发出空洞的声音,老先生断定洞壁后有空室,他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给王道士,王道士经过观察和敲击,感到这其中必有蹊跷。王道士到底是走南闯北的人物,他狡黠近于狡猾,他若无其事地打发走了那位抄写经文的老先生。

  半夜,莫高窟除了沙丘外的狼嚎就是风吹沙鸣的呼叫,王道士一手拿灯一手拿镐悄悄钻进了十六号洞窟,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阴森森的。王道士不害怕,他当过兵,流过浪,串过乡,走过黑,他也熟悉这洞窟的一切。他刨开了有裂缝的洞壁,借着微微的灯光,着实把这位道士吓了一跳,心禁不住呯呯乱跳,他感到洞内虽然阴冷,但他额上却沁出一层密密麻麻的冷汗,那个密不通风的小洞内堆得满满的密密麻麻的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书卷,震惊整个世界的“敦煌遗书”被发现了。

  石破天惊。

  历史为之涕泣。

  王道士惊呆了,他软塌塌地顺着洞壁坐在地上,他是被吓坏了,吓得魂魄出体,在摇曳的灯影里,他判断出这里是满满一窟宝贝,是祖先修行积存下的珍宝,是佛祖和天师把他引到这里。实事求是地说,王道士不是个视财如命、贪财忘义的人,就是憎恨他的人也得这么说,他攒下的钱都贡献给莫高窟了,都花在修佛抄经上了。没有任何记载说王道士发了横财,买房子置地娶妻捐官。王道士不知这一石窟的宝贝值多少钱?是多大的宝?但他知道这些宝物归他所有,至少是今夜明天。王道士真是个出家的善人,迎着第二天初升的朝阳,他想怎么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贝献出去,献给朝廷,他认为朝廷就是国家。何恨王道士之有?现今王道士这样大公无私捐献一屋子国宝的人有吗?

  王道士钻进他发现的藏经洞内,轻轻拂去经卷上的浮土,打开放在上面的几卷翻阅起来。王道士有些激动,有些燥热,他脱去脏脏的道袍,一卷一卷地翻阅着,没人知道他懂不懂,连他自己也闹不清楚他到底看明白没有,一种潜意识告诉他要告诉官府,要告诉朝廷。不是夸王道士,就是让憎恨他的人评说,现在有谁一个人发现了一洞国宝,大致有五万件,件件都是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珍世古董,没有人知晓,没有人发觉,第一意识是赶快报告政府,报告国家?王道士也。

  几天以后,王道士肩上挎着一个粗布褡裢,里面放着他选出来的几卷“大画”和经书,王道士风尘仆仆地赶到县城,虽然县衙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但他终于把那些珍贵的文物送进去了,他要求政府赶快接管这些“古物”,要求朝廷尽快把它们运走,放进国库。王道士够辛苦的,一路风尘又走回来。估计把这个又瘦、又小、又干巴的出家人累得够呛。

  日子过得就像党河的水,没有波澜没有喧哗。每天早晨王道士都早早地去巡视那一洞窟的宝贝,越看他越觉得放在他这里不安全,他有责任提醒朝廷。他直接面对的朝廷就是县衙门,他不只一次地带着尽量多尽量好的“古物”去送给县令,恳请县令往上送,以期引起朝廷的重视。每一次都跑得筋疲力尽,每一次都跑得灰头土脸。整整七年,从一九○○年到一九○七年,王道士终于感到无奈了,厌倦了,伤心了。他已记不清楚跑了多少趟衙门,送了多少件“古物”,说了多少乞求重视的话,遭了多少白眼,撞了多少钉子。王道士又给府里、省里上书报告,能想到的办法他都使了,力尽矣,七年间没有任何一级官吏有任何回答,没有引起任何一级政府任何重视。

  王道士是有名有姓第一位不遗余力奔走呼吁,要求朝廷、政府修缮莫高窟保护藏经洞的人。王道士是第一位无怨无悔不计任何回报地要求朝廷、要求政府赶快把藏经洞中的文物妥善保管妥善安置的人。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闻。

  王道士尽力矣,王道士力尽矣。

  王道士是个虔诚的道教弟子,

  生活清淡,无任何嗜好。

 
 
       
  王道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闻。      
 

  王道士也很伤心,他读过的那点书不足以认识这藏经洞的宝,难道朝廷也不认识?或者这就不是宝?一堆没人要的前人遗放的杂物?也真奇怪,七年间竟无一位中国人去王道士那里购买一些、蒙骗一些,或者干脆明抢暗偷?从来没有。藏经洞满洞的价值连城、无价之宝真像莫高窟中的壁画,没有一个人专程来欣赏,看都没人看。王道士的决心彻底动摇了。

     
       
  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中国人没来,外国人来了。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是怎样得到的资讯已无从查起。这个我们后来称之为“文物大盗”的文物考古专家闻风而至,他比任何一个清政府官吏、任何一级清朝官府都懂得这批文物的价值。该他出名,该他发财。

  王道士一开始并未理睬这位洋人,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见到“洋鬼子”。王道士之所以被蒙、被骗、被宰、被诈,关键是因为有“汉奸”,那位充当翻译被斯坦因彻底收买雇用的“蒋师爷”蒋孝琬。“汉奸”该遭人切齿。

     
       
  斯坦因拍摄的敦煌县城照片(车上载的是他盗走的镇国文物)      
 

斯坦因仅花了四十块马蹄银就带着他精心挑选的二十四箱卷子和五箱绘画刺绣及其他艺术珍品心满意足地走了。

  斯坦因没闲着,回去整理、分类、出版、展览,敦煌声名鹊起,整个欧洲都被轰动了!

  一年以后,法国的伯希和带着助手专程从欧洲赶来,他是考古专家,这家伙钻在藏经洞中整整三个星期,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好几次差点晕昏过去,他太激动了,这简直就是一座艺术宝库,艺术的天堂。他挑选了六千多卷,交给了王道士五百两纹银。伯希和还极认真地考察了莫高窟的每一个石窟,给他们编了号,把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拍了数百幅照片。

  伯希和是个很会炫耀自己的人,他太得意了,太兴奋了,太值得夸耀了。在北京六国饭店乳白色的莲花灯下,身着燕尾服,红光满面,得意洋洋的他向清政府的要员们展示他从王道士那儿骗来的文物中的数件奇珍异宝时,他知道,他将要站在东方乃至世界艺术宝塔的顶端。而那些围观的清政府官员没有一个不是由衷地啧啧赞赏的,但真奇怪竟没有一个起过去王道士那儿淘宝的念头。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真够木讷迟钝的,而如今一说淘宝,几乎所有中国人汗毛都机灵地立起来,我去看潘家园古玩市场时,还以为是群众大游行,整整挤了一街筒子人,连转身都费劲。

  王道士那儿依然是门可罗雀,外国人却一拨一拨地来。他先后出售给外国文物考古专家和汉学家四万多件敦煌文物。恨他的人说王道士罪不可赦!

  王道士能不能挡住外国人?能不能不让外国人来?

  我披露一件史实,真实是可怕的,也是可悲可耻的。

  一九○○年就是王道士发现藏经洞那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实际上只有七国联军,德军远远在上海。联军总共一万八千人,北京城墙高城坚,有正规军队十五万人,三十多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而那支从来没有一块打过仗的七国联军仅仅用了五个小时就攻陷了北京。慈禧和整个清政府被迫得像猫逐鼠一般。一个王道士挡得住洋鬼子造访?

  王道士遭人恨让人骂的是他盗卖国家珍贵文物。王道士也冤,七年时间,王道士一次又一次“上访”,一次又一次申请国家接管莫高窟,赶快把他发现的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都运走,收到国库中,他甚至给朝廷、给慈禧上书述情,但这一切都如泥牛入海,从上到下没一个人搭理他,四处碰壁的他,基本不懂文化考古的他似乎得出一个结论来,他这点小事无足轻重,他发现的东西可有可无。七年间各级衙门各级官员竟然没有一个去他“下寺”中索要过一件文物,敲诈过一卷手卷,可怜的清廷官员。王道士是卖了一些钱,问题是他把钱都“挥霍”到哪里去了

     
       
  法国探险家、著名东方学家伯希和      
 

  王道士是个虔诚的道教弟子,生活清淡,无任何嗜好。不抽,包括鸦片、旱烟;不赌,不识赌具为何物;不嫖,没养外室也没发现其沾过任何女人;不喝,酒肉从不沾唇,粗茶淡饭清水为汤,几近苦行僧。王道士把卖文物所得的钱全部用在了管理、维护和修缮莫高窟上,用在了雇人抄写经文上。不管他是不是得法,但直到现在尚未发现王道士挥霍奢侈糜烂花天酒地的记载。王道士是个合格的道士。

  王道士罪莫大焉,因为盗卖给外国人四万多件敦煌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经典现在几乎都在其所在国的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中,均得到了极为妥善的珍藏和保管,包括对损坏和残缺的都进行了修补和维护。这些经王道士手流失海外的文物,我们到现在都可以看到。但让人心碎和羞愧的是,王道士留在国内的一万多件藏经阁中的文物,几经挫折,几经风雨,几经战乱,几经破坏,许多支离破碎,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我想起比英国人斯坦因晚来中国十五年的瑞典人安特生,他发现了中国的仰韶文化,收集了当时被人弃之不睬的仰韶文化的大量彩陶,那些都是七千年前的文化经典和代表,很多堪称国宝,是举世难得的珍品,无价可估。

  根据当时中瑞两国政府之间的协议,安特生收集的中国仰韶文化的经典代表先放在瑞典展出,然后将其中一半运回中国,存放中国博物馆,其余的一半存放在瑞典。瑞典专门在其首都斯德哥尔摩建立了东方艺术博物馆,留在瑞典的那一半彩陶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管和极高的待遇。而还给中国的另一半彩陶,分六批分别运到中国口岸,非常遗憾,因为遇上中国内乱,这六批史前文化的经典,从此不知下落。

  据专家分析,很可能因为拆箱后无人理会,堆在那里最后被当成垃圾处理了。我曾去过甘肃洮河边上的马家窑,那里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是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保护单位。当地老百姓告诉我,当年“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时村里挖出一批彩陶来,由于人们都不认识它,毁坏极其严重,有的甚至被小孩子用弹弓当靶子打着玩,真让人心痛。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支考古队在山西临汾发掘史前人类文化遗址,收集的旧石器、新石器的文物足足打包了十大木箱,当地驻军以为是真金白银,挖出来的宝石玛瑙,非要扣住一箱不可。那可真是秀才遇见兵,没办法只好让他们留下一箱,他们认为最沉才最有价值,他们强扣下那一大木箱,等运回营房打开一看,竟是大大小小的烂石头,气得他们又骂又恨,把那些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的破石头都扔了……

  王道士死了,他至死没有离开莫高窟,至死望着莫高窟。年逾八十岁的他似乎至死也放不下莫高窟,他蠕动着缺牙的瘪嘴彷彿还想要对着莫高窟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但我分明看见,他那混浊枯瘪的小眼里,流出了两颗硕大的热泪……

     
 
     
  未得原作者编者授权严禁转载www.mt77.com任何内容      
 
     

            -->>欢迎光临莫扎特之旅音乐网站~~!古典音乐世界,感受艺术人生,增添生活新亮点,给你最大的艺术享受!!浏览本站的最佳分辨率为1024*768|网络实名:-->>莫扎特之旅<<--

如有任何的问题,请来信站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