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宠儿来源于生活
--图片版面编后跋
莫扎特的图片收藏久矣,但迟迟没有信心整理,自从在国家大剧院看了歌剧《魔笛》后,我一直为莫扎特纷纷不平,一个好端端的魔笛竟然堂而皇之地成了今天的模样,我觉得今天的大部分人还不了解莫扎特,甚至不知道莫扎特当时的一些情景,魔笛完全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幻故事,今天头一遭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竟然成这个模样,可以说今天这个版本的魔笛已经不是莫扎特的魔笛,而成中国的魔笛和埃及的魔笛,我的本意不是去看中国的和埃及的魔笛,也不是冲着美国抑或德国的歌唱家来的,而是冲着莫扎特去的,是想看看莫扎特时代的地道的莫扎特歌剧,看后令我大失所望,这种洋泾浜式的魔笛实际是对广大欣赏者的一种亵渎,是对后人的不信任,这对孩子们极度的不负责任,特别是音乐学子们,
专业的学子不幸看到这种魔笛,一定会以为“噢,魔笛原来是这样”的误解
,他会给孩子心灵烙上永久烙印。所以我就突发奇想,我一定把我的大量图片收藏和文字尽快整理出来,公之于世,让人们了解更多的莫扎特,一个真实的莫扎特。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莫扎特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旅行的一生,
这个旅行有主动和被动两方面,这两方面因素:一是莫扎特的父亲为了把一个天才的音乐家介绍给世界,向整个欧洲的范围里推销这个上帝的宠儿,在不停的做着欧洲之旅演出;另一方面,后来莫扎特为了求职,为了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当时极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说,他们缓缓的艰难地从一个宫廷换到另一个宫廷,从一家客栈换到另一家客栈。马车不时在途中中抛锚,连续多年他们的旅行还在继续,在旅行中莫扎特逐渐长大,同时他的音乐也日臻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个风格是古往今来出来没有过的,正如萨列里所说的“悠扬迭荡,领人心旷神怡的、闻所未闻的仿佛是上帝的声音”,实际这闻所未闻的音乐正是多年旅行的结晶,是生活的源头活水使得莫扎特艺术之树长青不老,永绽光辉。
而纵观莫扎特的
全部的生活写真,大多是当时欧洲各地著名画家们的真实创作,大多是有感而为,先是莫扎特的音乐感动他们,他们又用画笔描绘他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看到的背景服饰和装束都是代表了当时欧洲的风尚,
莫扎特创作魔笛时, 是他短暂35年生命的最后一年,这是莫扎特早已是周游列国凯旋归来的成熟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作品正像莫扎特自己说的那样,我的作品音符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歌剧作品难道就可以随便改变其风格吗?
看了异样的魔笛我们不觉可笑! 上帝的宠儿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拜托了各位!不要让莫扎特更失望!
希望朋友们提供更多的图片!
田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