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莫扎特之旅-莫扎特之旅-后人评述-音乐随笔
莫扎特之旅 古典之旅 文化交流  斗转星移 我的小提琴 文化长廊 音乐教育 我的收藏 站长资料 滚动新闻

hourenpingshu后人评述hourenpingshu

   
1双峰并峙 两水同流——文化视野中的莫扎特与贝多芬  田润德
2、莫扎特安魂曲详细分析 马祖梁
3、从我的莫扎特传记收藏来看莫扎特在中国的传播   田润德
4、莫扎特的作品--不象他的生活,而象他的灵魂  ()贝拉克
5、莫扎特的灵魂
6、难觅莫扎特之魂 陈小兵 庞桂南
7、谬斯的宠儿---莫扎特 修海林 李吉提
8、用心和乐诠释莫扎特 清微
9、沉思.关于莫扎特 霍斯绍夫斯基
10、触电歌剧 叶子
11、莫扎特与贝多芬风格的比较 赵仲蠡
12、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罗曼.罗兰
 
       
 
 

                                                         

莫扎特与贝多芬风格的比较

赵仲蠡

一、 缘起:

实话说我这研究报告还真难写。题目“浅析莫扎特与贝多芬风格的比较”,写的不好就是一篇枯燥乏味的纯音乐理论的分析。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不是我做的事情,这是专家的工作。我没有能力去写那样的文章。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我选这个题目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研究缘起。

音乐对于一般人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人愉悦。我想一个音乐爱好者的幸福就是能从音乐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愉悦。所以我坚信我的耳朵一定是世界上最会享福的耳朵。然而耳朵中反反复复地出现那些伟大作曲家的音乐,总该听出些道道来吧!然而我总觉得光听还不够,应该写点儿什么才对。事实上,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我最初接触的两位伟大作曲家。也就是说,在我聆乐历程中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是我听得最久的。所以研究这个题目也是比较轻松的。选一个自己能驾驭的题目来做,何乐而不为?

 

二、 正文:

莫扎特,贝多芬,这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相信许多对音乐不甚了解的朋友也略闻其名吧。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天才神童,中国观众在影片《阿玛德斯》中已领略了他的风采;贝多芬则是一位音乐的革命巨人,他对近现代音乐的影响犹如屈原对中国古典诗歌那样的深远,他那如哲人般的心灵至今鼓舞着芸芸众生。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吧!

   莫扎特和贝多芬正好是大革命前后的二位作曲家。二人年龄上相差十四岁。莫扎特英年早逝,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受到革命的熏陶;而贝多芬却不同了。他亲身参加了革命,再加上他本身那刚毅的性格,于是音乐变成了他伟大心灵的写照,一场狂风暴雨般的革命在音乐领域掀起了。

1)从交响乐角度比较二人风格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四十一部交响曲,为交响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六十年代的交响曲明显地受到J.S.巴赫的影响,都是些稚气幼嫩的作品。七十年代他在访问维也纳、米兰、慕尼黑、曼海姆、巴黎时,接触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从而使他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了交响乐的特点。八十年代在维也纳是他交响乐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些作品同海顿的四乐章套曲形式的古典范式一致,但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两主题的对比被大大加强,有时甚至同一主题的内部也有对比性的乐思,从而使主题的发挥更具戏剧性;另外,他还在整部曲子风格统一的前景下,突出了各乐章之间的对比,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从而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莫扎特的交响曲首先吸收了他歌剧富有表情的、如歌的曲调和其戏剧对比的因素;其次在以主调和声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了复调手法;第三是旋律灵活,但不失宏大的气魄;第四是肌体透明,纯净而富有表情。

   贝多芬一生只有九部交响乐。但要论及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就一定得看看他的交响乐。交响乐是他的最高的创作成就。他的九部交响曲的风格发展恰好体现了他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是他革命精神的完美体现。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这在当时最能激动人心。他的创作的构思之宽广,形象之宏伟,感情之深邃,对比之鲜明,都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形式;同时,他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的奏鸣曲形式又各有其特点。他对奏鸣曲形式的处理,在音调和形象上都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他不仅在一个乐章的范围内使各个主题形成相互间的统一,而且在整个套曲的不同乐章中也是这样。例如,《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英雄性号角式的音调,也在其他乐章中出现,《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甚至起了主导动机的作用。。他还把歌剧创作的戏剧性手法应用到他的交响乐创作中去,使交响曲成为一种深具戏剧性的器乐体裁;他把交响曲中原来的小步舞曲乐章改为诙谐曲,扩大了表现力的范围。

小结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风格比较表现为:

1.       曲式上:两者都采用奏鸣曲式,但贝多芬使之大大扩充发展,并且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2.       结构上:莫扎特采用的是海顿的古典式的三乐章或四乐章结构,小巧玲珑,规范精致。贝多芬保留了古典四乐章形式,但把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式”改为悲壮深刻的“诙谐曲”(名称上如此称呼而已,其实并不幽默诙谐);首度创作了五乐章的《田园交响曲》,并赋予每个乐章一个小标题;音乐史上第一次在交响乐中引入人声(《合唱交响曲》)。

3.       配器上:莫扎特使用了十八世纪后半叶的交响乐队一般采用的双管编制,即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法国号和小号各两只(有时他连这样的乐队编制都没全部采用),这样的编制特点使音乐的音响格外纯净,透明而富有表情,如同使乐器发出人的声音一般。贝多芬的交响曲使用的乐队以完整的双管编制为基础。木管方面,本来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还难得看到的单簧管已经确立了他的牢固地位,铜管乐器声部不用长号,由两个法国号和两个小号组成。他只是在个别交响曲中,才添加了短笛、低音大管和长号,在《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甚至用到四个长号。他很重视木管乐器,让它演奏十分重要的声部,他的《第一交响曲》已经明显表露出这个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配器上的不同处理,他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虽然都是双管编制,但其音响效果却迥然不同。

4.       精神内涵上:由于莫扎特的交响乐创作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很难找出其中同一的精神线索。然而莫扎特的交响曲虽然有时具有一些悲剧性因素,但更多的是抒情歌唱,灵动活泼,调皮嬉戏。贝多芬则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的交响曲中的首位,赋予他所表现的英雄以哲学家与战士的品格和思想家的头脑。他所塑造的英雄生活在人民中间,把为人民争取自由作为生活的目的,他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奋斗,他在同敌对势力的斗争中甚至牺牲了自己,直至赢得了斗争的胜利。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时代需要精神健壮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莫扎特是少年维特,贝多芬是埃格蒙特;莫扎特是调皮的苏珊娜,贝多芬则是勇敢的列奥诺拉;莫扎特是机智的费加罗,而贝多芬则是革命斗争的英雄。

 

2)从钢琴音乐角度比较二人风格

我想,要比较贝多芬和莫扎特两个人的风格,不仅可以从交响曲入手,还可以从他们的钢琴作品着眼。这是因为钢琴音乐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创作领域。他们都留下了大量的钢琴文献,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莫扎特精通钢琴音乐的一切表现手法,钢琴奏鸣曲多得惊人,有20余部。另有各类的钢琴变奏曲,幻想曲,协奏曲,小步舞曲等,其钢琴作品的数量之大令人赞叹,而且影响很大。其乐曲温和、明丽,纤巧细腻,旋律极富歌唱性,具有典型的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旋律。例如作品331号的A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它像一个母亲在为孩子唱着摇篮曲般的宁静,带给人一种温馨,惬意的感觉。第三乐章“土耳其式的回旋曲”相信不管是谁只要不是聋子就肯定听到过这段近乎流行的旋律。还有,他的C大调钢琴变奏曲大家也一定不陌生,它的主题就是《小星星》——每个人小时侯都听过的。……总的来说,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中充满了宁静,幻想,浪漫——一种不同于肖邦的浪漫,不同就不同在它的简约,质朴,却抓住了聆乐人内心最基本,最美好的感受。他的钢琴音乐,亦或说乃至他所有的音乐中都有这种出世脱俗,摆脱人事间烦恼的元素,只是这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体现的更明显罢了。   

贝多芬则不同。看过有关他的电影或小说的人都知道,他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小路德维希在酒鬼父亲鞭子的策动下练钢琴,母亲过早去世,家里有两个弟弟,父亲又是个只会喝酒的废物。于是作为长子他必须挑起家庭重担。……客观的说,生活的遭遇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也写了大量的钢琴音乐,有30部奏鸣曲,5部协奏曲,各类小品等。他的钢琴作品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中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他的前期钢琴作品风格是追随莫扎特的。其中不乏雅俗共赏的旋律,如《致爱利丝》,《G大调小步舞曲》等。而他的中后期作品风格就是“纯贝多芬式”的了。右手深沉的旋律加上左手排山倒海的和弦给人以耳朵和心灵的双重共鸣。这都体现了贝多芬独特的性格——对生活、命运的抵抗,不屈的顽强精神以及把苦难化为欢乐的伟大心灵。

小结:可以说听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时是怀着一种高尚的宁静来细细咀嚼的,仿佛是走进了一个繁花似锦的花园,静静的享受着古典的建筑,庭中小径,月光下的路灯,小草鲜花,清亮的流水声,漫天的星斗倒影在小池中……一曲终了,可以怀着安逸悄然入睡。而在欣赏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时心中往往是不能平静的。如《月光》奏鸣曲中,第一乐章好象皓月当空,一派安宁景象,第二乐章则如月映池底,波光澜澜,第三乐章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联想到月亮的。其急风暴雨般的演奏典型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风格。所以,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区别就在于两人都赐给人类美妙的音乐,可美的不一样,美的一快,一慢;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正视生活的困难,一个则用含着眼泪的微笑面对严酷的生活。

 

3)从精神思想方面比较二人风格

   莫扎特和贝多芬同属德奥学派,在精神思想上有德意志一脉相承的特质:理性。日耳曼民族天生认为“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黑格尔曾经说过:“理性是宇宙的实体,也就是无限的权力。它自己底无限的素质,以无限的形式推动着万物无限的内容。”但贝多芬与莫扎特“理性”的表现方式却是南辕北辙。在莫扎特的思想中是怀有一种对现实的顺从性的——因为他觉得世界本来就是合理的,无须作更多挣扎。所以莫扎特的音乐淳朴优美,由于具有明朗、乐观素质,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他的音乐充满着真挚的温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含有一些戏剧性甚至于悲剧性的因素,仿佛他已经意识到有困难,预感到理想必须经过斗争才能实现这一面。罗曼.罗兰有这样一段描述莫扎特的文字,很能说明问题:他有的是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一颗平静的、没有热情的风暴、可是非受着坚强的意志控制。这样的一个人假如能创造,必然比别人更能用客观的方式表现人生。热情的人精神上有种迫切的要求,无论作什么非把自己整个放进去不可。莫扎特可完全不受这种要求的牵掣。贝多芬的作品,每一页都是贝多芬;这也是最好不过的,因为没有一个英雄能像贝多芬那样引起我们兴趣的。但在莫扎特,由于他的感觉、温情、细致的聪明、自我的控制等等的优点混合得非常和谐,所以天生的长于抓握别人心灵中许多微妙的变化……《魔笛》中某些纯净到极点的和声所达到的一些高峰,是瓦格纳的神秘的热情极不容易达到的。在那些高峰上,一切都是光明,到处只有光明。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五日,莫扎特在这片光明中安息了。我们知道《魔笛》的第一次上演是同年九月三十日,而《安魂曲》是他在生命最后两个月中间写的。——由此可见,死亡袭击他的时候,就是说在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才开始泄露他生命的秘密。可是我们不必诅咒死亡,莫扎特把死亡叫做他最好的朋友,而且直到死亡将临,死亡的气息迫近的时候,莫扎特才清清楚楚意识到幽闭在心中的一些最高的力量,才在他成就最高,写作最晚的作品中把自己交给那些力量。

  就像死亡给我们留下来的,在发展途程中天折了的莫扎特,对我们成为一个永久的和平恬静的泉源。

   这是一段对莫扎特的精神状态非常贴切的描写。然而对于贝多芬来讲却是截然不同的“理性”。贝多芬的“理性”是批判的“理性”:他批判法国大革命,所以谱写了《皇帝协奏曲》;他批判命运,所以喊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把我打倒”的口号,写出了《命运交响曲》;他批判欢乐宇宙,所以创作了千古绝唱《第九交响乐(合唱)》……尼采认为贝多芬是一种“酒神精神”的体现:一个人若把贝多芬的《欢乐颂》化作一幅图画,并且让想象力继续凝想数百万人颤着倒在灰尘里的情景,他就差不多能体会到酒神状态了。正因为此,贝多芬的创作是刚毅,雄伟,却又平民化的,他的九部交响乐,还有钢琴曲都是典型的范例。

 

4)总结:

莫扎特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并为后来的音乐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比如莫扎特的最后三部交响乐在1788年间写成,而海顿著名的《伦敦》交响曲却是九十年代的产物,尽管他最成熟的作品比海顿最优秀的作品出现的更早一些,但是在音乐史上他的交响曲却是属于比海顿的交响曲更高的一个阶段。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从简单的歌曲到最复杂的交响曲,都同民间音乐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他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接受。

在此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更需要贝多芬精神。这是为什么呢?让我来扼要的阐述一下理由。

我们从他的九大交响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他从开始对莫扎特的依恋到完成最后的d小调第九交响乐,其中的艰辛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贝多芬的最后十年已经抛弃了那人间帝国,同他的上帝站在一起了。学者朱学勤讲过这么一段话,我觉得是很能启发人的:我经常觉得生活当中有那么多的不公正,湮没了更多的人,在这种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用老庄精神,魏晋风度来消解自己,我是很不满意的!我觉得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种贝多芬的精神,当命运扑过来的时候,哪怕你是躺着,你也要用你的仅剩的两只手抵住命运的咽喉,不让它咬上来,要用这种精神。你看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到这个时候就只写魏晋,写晚明,写这个写那个,我实在是不想看!到这种时候是需要贝多芬,而不是需要竹林七贤,晚明小品……

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的确确缺少了贝多芬的这种深邃的哲学革命精神和刚毅不拔的性格。所以我认为中国人是真正的需要贝多芬式的刚毅来填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天不足。

 

三、 研究感悟:

虽然贝多芬和莫扎特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200多年了,但人们却无法忘记他们。莫扎特如同上帝的使者赐给这个凡世真正宽恕的音乐;而贝多芬就像物理学中的牛顿,天文学中的哥白尼,数学的笛卡儿,生物中的孟德尔一样在音乐领域为后世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这些人的特点是他们发出的是时代的声音,他们对禁锢人们的、过时的思想观点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贝多芬之后音乐领域内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曲家:舒曼、萧邦、莫索尔斯基、伏郎克、帕格尼尼……一股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整个音乐领域。到了二十世纪,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无调音乐发展了起来。当人们最终无法忍受这种无旋律可言的东西时,以普罗科菲耶夫为代表的后古典主义风靡一时,人们仿佛又回到了莫扎特那个歌舞升平的时代……而当音乐发展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追根溯源,这都是贝多芬在影响着我们啊!对于莫扎特,我们只需感受他的美好的音符;而对于贝多芬,我们更应该去感悟在音乐之下的他那独有的英雄哲学。

贝多芬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将流芳百世;贝多芬是一位具有高度思维的哲学家,他的精神给予我们光明和希望;贝多芬是一位伟人,他的伟岸为人类万世景仰!

 

参考书目:《世界名曲欣赏》、《贝多芬传》、《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

《尼采超人哲学》、《历史哲学》。

参考唱片:KARAJAN《第九交响曲》(贝多芬) DG 447 401-2

KLEIBER《第五、七交响曲》(贝多芬) DG 447 400-2

ASHEKENAZY《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 DECCA 466 145-2

PIRES《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 DG 431 760-2

KARAJAN《第3839交响曲》(莫扎特) DG 419 478-2

答辩部分:

问题1莫扎特在音乐史上有何突出贡献?

答:莫扎特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并为后来的音乐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这就是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功绩所在。但很可惜,他没有写出任何具有革命性的东西。

问题2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为什么会产生差异?

答:这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两人的经历不同所造成的音乐观的差异。莫扎特没有参加过法国大革命,所以他认为音乐就是音乐,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他曾经说过:“我是个俗人,除了音乐什么都不懂。”而贝多芬则亲身经历了革命,所以他赋予音乐一种斗争的哲学意义。由此产生了音乐的差 异。

 

 

            -->>古典音乐世界,感受艺术人生,增添生活新亮点,给你最大的艺术享受!!浏览本站的最佳分辨率为1024*768|网络实名:-->>莫扎特之旅<<--


如有任何的问题,请来信站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