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莫扎特之旅-莫扎特崇拜者-哲学家                      
                     
 
 
                     
                     

Mozart adorer赵鑫珊Mozart adorer

                     
                     

田润德 编译

                     
                     
 
 
 
 
         
 

 
 
 

 
 

 
 

赵鑫珊

     
 
 
 
 
 
     
 

教授、哲学家、作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两度访问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出过《贝多芬之魂》、《希特勒与艺术》、《诗化自然哲学》、《普朗克之魂》、《我与我的潇洒》等20 本书。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用钢琴把莫扎特的曲子全部弹下来,于是只好在稿纸上按动一个个汉字,把汉字看成是黑白琴键的代用品,才勉强写出了《莫扎特之魂》。他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哲学家、科学家。为什么我这样评价他呢?因为看过《贝多芬之魂》对我的振动简直就是非同小可,我当时就想到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搞哲学?他完全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很有科学头脑的诗人,在中国学者中莫扎特研究专家很多,上海音乐学院翻译莫扎特书信集的钱仁康教授等。但是在我所推荐的中国的莫扎特崇拜者当中首推赵鑫珊先生,因为我看他写书像玩一样的神速,可见才思之敏捷。在我的《双峰并峙两水同流》论文中就对赵先生和他创作有这样的论述:“赵鑫珊躲进“山雀鸟巢”五年如一日,孵出了洋洋几十万言的《贝多芬之魂》,被人誉为用文字演奏的美妙乐章。紧接着他乐思泉涌,又一力作《莫扎特之魂》相继问世,倍受世人瞩目,一时洛阳纸贵。”在任何场合我都是非常充满赵先生的哲思和文笔,我写了论文在拿给我的美学老师修金堂看时,修老师就说我“你是受了赵鑫珊的影响,文体优美,但论文不象论文 了。”我并未因此而改变我的崇拜方向,而是一如既往的抒情,一如既往的叙事,这样也就有了我的那篇《双峰并峙两水同流》,以后我见了赵鑫珊的书就买,他的书成了我的一个收藏专题。

近日又有信息传出,赵鑫珊先生又一力作——《人类文明之旅》即将问世,书中的序言这样写道:站在高山之颠,以一颗赤诚的心,一种博大的胸怀,以文理兼通的非凡智慧,仰观宇宙万象,俯视人类古往今来的风云变幻……这是著名作家赵鑫珊先生在他的新作《人类文明之旅》中给我的深刻印象。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旅途中,那一个个踉跄颠踬的足迹,一个个忧患迷惘的灵魂,一桩桩震古烁今的事件……

赵鑫珊的文化学者,网络中经常有这样的论述:“在中国古代的小说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人物,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论是三坟五典、诸子百家还是医药卜筮、渔樵桑麻,都是无所不精,靡所不晓。这或许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难以割舍的"博学"情结,总是渴望能够以有限的生命来穷尽浩渺无涯的知识。在这方面,上海社会科学院德奥文化研究所的赵鑫珊教授可以说是一个几乎极端的例子,从他这些年出版的20多部著作来看,这个人好象几乎在文理两科的所有重要领域都有研究,哲学、诗歌、量子物理学、数学、音乐、建筑、性学等等等等,真可叫人大开眼界。而通才是否就等于"真才",博学是否就是"实学",可堪怀疑。但面对来自学界和读者的这样的诘问,赵大教授本人并不理会,他依然以堂吉诃德般的勇气,向人类知识的风车发起了猛攻。不管怎样,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人。”(见新浪网)

赵鑫珊也是当今大学生所追逐的对象,他的名字也是经常的出现网络中,近来他谈到上海与外国大城市的差距时说:在德国莱比锡的时候,一天在夕阳下,我看到一只乌鸦落在我前面的草坪上,我突然发现了上海和国外的差别——上海没有乌鸦。上海硬的是发展了,但是软的发展跟不上,城市缺乏诗意。”

 
 
 
 

 
 
 
 
 

 
 
 
 
 
 
 
 
 
 
 
 
 
 
 
 
 
 
 
     
         网上有一篇文章是赵鑫珊答复大学生的,题目是什么是大学精神?文中这样写到:

你能想像没有北大、清华、南大、复旦、交大、同济、浙大和中大……的近代和现代中国吗?

  没有剑桥和牛津,还成其为英国吗?

  如果把哥丁根大学、莱比锡大学、莱比锡音乐学院、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和哥尼斯堡大学……的历史都抹掉,德国科学、艺术和哲学的伟大传统还会剩多少?

  你能想像没有莫斯科大学的前苏联和俄罗斯吗?

  大学不可能是乡村而全然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尽管乡村的农民和土地用剩余粮食养活了教授和大学生。

  大学应该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应当去思考什么。(因为教会点金术比给学生一大堆现存的金子远为重要。)世界一流大学应成为人类大脑的精华;应成为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应成为时代良知和智慧的火把,照亮愚昧和黑暗,驱散困惑和迷雾。

  也许,大学精神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它不仅是属于它所在的那座城市,而且也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大脑精华或是大脑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急先锋或卓越代表。一流大学应当是一个民族大脑最敏锐的部位,是左脑和右脑最成功的协调或联合。(我指的是文理科相通。)

  一流大学应成为时代脉搏,从中有浩气喷薄。它应有这样一种英雄气概: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这不仅是指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同样应如此。

  “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一流大学精神应是这嘹唳秋空万里的雁阵。

  “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船”,即新世纪、新时代的航船,“成群飞起的野鸭”应是一流大学精神。

  一流大学应成为在许多领域的拂曙能先百鸟啼的报春鸟。---这便是我所说的它“应当是一个民族大脑最敏锐的部位”的涵义。

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这便是我在上面提到的“英雄气”的另一种说法。正是这气概,将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顶天立地的人物。比如牛顿便是从剑桥大学走出来的。

  康德则是哥尼斯堡大学的灵魂。牛顿为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力学基础。因为工业文明的精髓只一个汉字:“力”。康德则把德国引上了哲学思考的大道,因此哲学成了一件全民族的事业。一大群出色的德国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土地上。

  歌德、席勒和贝多芬都受到过康德哲学的熏陶。贝多芬音乐在本质上是康德哲学的旋律化或音响化。

  爱因斯坦从13岁便开始读康德的书。他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就读的数学物理系,有门必修课:“科学思想理论---康德哲学”。进入青年时期,爱因斯坦则反复研读了康德的《任何能作为科学而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Metaphysik)的绪论》,即《绪论》。1918年,建立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在夏天给友人写信:“我正在这里读康德的《绪论》,并且开始理解到这个人所发散出来的和仍在发散的那种发人深思的力量。”

  20世纪奥地利杰出数理逻辑学家哥德尔年仅16岁即开始阅读康德的书。1974年,68岁的他在回顾往事中说,康德在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

  然而,康德却是哥尼斯堡大学精神培育出来的。他就读于该校,后来成了该校教授和校长。同样,康德也反过来参与铸造了哥尼斯堡大学的精神。他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这座城市,但他的思想却渐渐传播到了整个文明世界。   青年时代的我,最向往三所大学:英国剑桥,德国的哥丁根大学和哥尼斯堡大学。

  据有人统计,世界上现有大学和学院9000多所。其中欧洲有些大学的历史将近有一千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不过,今天算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恐怕不会超过30所。“北大”和“清华”能算上吗?如果还算不上,那就需要全民族继续努力。因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全民族的、好几代人的事业。当然还有科学院。大学和科学院(理应包括社会科学院)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民族大脑的精华部分。   

      一句话,大学和科学院应体现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胆识、志向和勇气: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文汇报》

     
 
 
 
     
  未得原作者编者授权严禁转载www.mt77.com任何内容      
                     
                     
 
 
 
 
                     
                     
设为首页 关于本站 友好链接 商业合作 电子杂志 错误报告 联系平台
 

站长

13051246559 1197843751

          copyright © 2003-2005 xi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  黑icp备050097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