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萧伯纳(George
Bernaed
Shaw,1856-1950),众人皆知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叶重要的英国剧作家、社会改革家,亦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评论家。一生写剧本四十余部,小说五部、以及大量音乐、美术评论,有关社会和政治的文章。其最为国人熟知的作品应为《皮格马利翁》(Pygmalion,1913/1914)。
事实上,萧伯纳不仅以其文学作品传世,他更是英国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重要的音乐评论家。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长号手,母亲是声乐家,他从小就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长大,很早就接触到了歌剧,也曾学习声乐,并曾立志要成为男中音歌唱家。莫扎特是其一生里最崇拜的作曲家,尤其是《唐.乔凡尼》(Don
Giouanni)更不时被萧伯纳拿来与他人的作品相比较,仿佛是歌剧之源,这在他的著作《瓦格纳的寓言》一书中,亦不时可见。
1876年,萧伯纳20岁,离乡背井来到伦敦,为《黄峰》捉刀两年,也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评论生涯,又为很多出版物撰写音乐文章。由于他对音乐感觉敏锐、文字流畅精练,不仅有自己的见地,而且不耍弄专有名词也能明确表达对所评论音乐内容的看法,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萧伯纳就已独树一帜,成为伦敦举“笔”轻重的乐评家了。通过这些证明他的音乐学识是有用的,幸运的是他的学识并未使他陷入迂腐。在音乐评论中,他的文笔生动精彩可能是空前的,在其笔下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荣誉,这些文章并不是听演出后有所启发而写的应景小品,而是“从永恒的观点出发”,对于这几位作曲家的深思熟虑的判断(这几位指的是巴赫、莫扎特、罗西尼、李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