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页 纪念 古典 浪漫 现代 热点 教育 读书 图片 收藏 滚动 文化 人物 比赛                    
 
  您所在的位置-莫扎特之旅-名曲鉴赏  
 
 
 
 
 

       马勒第一交响乐赏析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1 in D    
 

 
 
 
 

 
 

 

 
  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 1. Langsam. Schleppend      
    演奏:Bernard Haitink - (伯纳德·海廷克)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德国管弦乐团)

所属专辑:Mahler: Symphony No. 1

 
  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 2. Kräftig bewegt      
      演奏:Bernard Haitink - (伯纳德·海廷克)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德国管弦乐团)

所属专辑:Mahler: Symphony No. 1

 
  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 3.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演奏:Bernard Haitink - (伯纳德·海廷克)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德国管弦乐团)

所属专辑:Mahler: Symphony No. 1 

 
  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 4. Stürmisch bewegt      
      演奏:Bernard Haitink - (伯纳德·海廷克)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德国管弦乐团)

所属专辑:Mahler: Symphony No. 1 

 
 
古斯塔夫·马勒 [2]  (德语: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今属捷克)的一个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家庭,童年即显露音乐的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
1875年获准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向茱里奥斯·艾柏士坦(Julius Epstein)学习钢琴,随后又到维也纳大学修读布鲁克纳讲授的课程。他第一次尝试作曲,是为了参加一场歌剧比赛而写下悲叹之歌(后来马勒把这部作品改为合唱曲)。不过他并未成功,于是把注意力转向指挥。1880年他在巴德哈尔市(Bad Hall夏季剧院获得第一份指挥工作,以后他陆续担任多家大型歌剧院指挥──1881年在莱巴赫城市剧院,1882年在奥洛穆茨,1883年在德国卡塞尔皇家宫廷歌剧院,1885年在布拉格的日耳曼歌剧院,1886年在莱比锡城市歌剧院,1888年成为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院长,1891年则在汉堡歌剧院任院长,任职六年,1897年在维也纳歌剧院任院长及首席指挥。于汉堡歌剧院任职期间,他在史坦因巴赫度过夏天并专心于作曲,这段时间里马勒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和“少年魔法号

评价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作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奥音乐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九部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大地之歌》以及声乐套曲《漫游者之歌》、《少年魔号》、《悲叹之歌》、《亡儿之歌》、《吕克特歌曲》等作品中继承了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舒曼等前辈大师的传统,同时又从时代精神很中汲取丰富营养,确立了一种充满表现力的新的音乐语言。马勒的创作构思宏伟,篇幅庞大。他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奥地利交响曲音乐的重要作曲家。
马勒曾说:“我的时代会到来的。”这一具有悲怆色彩的预言在他逝世半个世纪后奇迹般地应验了,马勒音乐的崛起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乐现象之一。虽然直到六十年代还有人认为马勒的音乐中充满“无谓的喧哗与骚动”,而今天的听众中也有人更多地从马勒高度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中感受到新奇或怪异,但马勒音乐的伟大和艺术价值已得到举世公认。
正如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所言:“马勒作品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它通过引人注目、大胆、冒险或怪诞等显示出来的新奇,而在于这种新奇被融入到优美的、充满灵感的、深刻的音乐之中,在于这种音乐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深厚的人性内涵所具有的永久价值。这一切使之在今日仍充满生命力,并拥有美好的未来。”

影响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代表作有交响曲《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从某些角度来说,马勒在追随者眼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让他俨然成为现代音乐的海顿。他的作曲风格对勋伯格韦伯恩、与贝尔格造成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曾经与他共事,事业上受其助力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奥托·克伦佩勒。他们将马勒的音乐介绍至美国,更改变了好莱坞电影配乐的做法。他不只是个作曲家,更是提倡革新的指挥,他的理论、技巧至今仍使用。他时常说:「传统只是伤感。」,还要求大量排练曲目;即使这么做让公演品质比过去更为精进,终究导致马勒与乐团之间关系紧张。
马勒在世的时候,其作为指挥家要比他作曲家的身份名气来得要大,还被认为19、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可惜马勒不曾留下录音。但根据旁人的描述,马勒指挥时动作幅度很大,非常投入。
作品长期不被接受(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于他犹太人身分),让马勒说出了那句名言:「我的时代将要来临。」二十世纪中期,他的时代的确来临。那些早已认识他的人与包含莱奥纳德·伯恩斯坦在内的同世代指挥家拥护马勒,渴求于探索音乐新浪潮的广大听众看来似乎织成了拥护支持他的时代。马勒的作品全集很快地被录制,他的作品成为许多指挥登上职业颠峰的验证。
20世纪后期新发展的乐理得以对马勒的曲目做出改动,数次完成第十号交响曲的尝试,还有其它曲目的修订。莱奥纳德·伯恩斯坦,克劳斯·滕斯泰特皮埃尔·布列兹里卡多·夏伊朱塞佩·西诺波里克劳迪奥·阿巴多、柏纳·海汀克、小泽征尔西蒙·拉特爵士、麦可·提尔森·汤玛斯与本杰明·山德尔等数字指挥是乐界公认诠释马勒的好手,他的音乐将继续吸引听众。

     马勒的临终遗言

  马勒是贝多芬的忠实粉丝,一些评论家都这样说,贝多芬之后的作曲家都是贝多芬的粉丝,但是,在2016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有一篇文章曾经这样记载:有趣的是,作为马勒生前最尊敬的作曲家,马勒在弥留之际时吐出的最后单词是“莫扎特!”然后离开了人世。此次,在穆蒂的引领下,两位伟大的作曲家马勒与莫扎特在音乐会上“相遇对话”,谱写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于马勒百年最后的、也是永久的纪念。 这个新闻让我浮想联翩,既然马勒是贝多芬的忠实粉丝,那么他在临终的时候应该,振臂高呼贝多芬万岁才是呀?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用尽了平生的气力,最后吐出的单词竟然是:“莫扎特”,这说明在他的心底,最最让他终生难以释怀的还是莫扎特,莫扎特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还是高于贝多芬,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毫无疑问,最能代表他的心声的应该是临终遗言了,说明莫扎特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未得原作者编者授权严禁转载www.mt77.com任何内容      
 
 
 
 
 
 
 
 

 

     

 

设为首页

关于本站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错误报告

在线投稿

联系平台

留言板

     

 

 

 
 
                                          

站长

13051246559 1197843751

          copyright © 2003-2005 xil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  黑icp备050097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