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音乐艺术新长征的火种
|
|
首届“哈夏”音乐会,经过周密策划,于1961年7月5日在哈尔滨青年宫正式拉开帷幕,历时11天
,
于7月15日在哈铁文化宫露天剧场闭幕。
这届音乐会的宗旨是:进一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检阅文艺队伍的成长
情况和创作成绩,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音乐会,共举办了8台,10场音乐会。700余名演员参加演出,观众达2万余人,音乐会共演出了各
种不同形式、不同题材和风格的节目110个,声乐、器曲作品300余首。演出的作品取材广泛,形式多
样,其中有50多个是新作品。有歌颂我国人民实现生活的歌曲,也有深沉、典雅的古曲,有激昂的革命
歌曲,也有抒情优美的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的轻音乐和短小的抒情歌曲,有民歌、民间乐曲,也有西洋的
乐曲,有极其丰富的我国戏曲音乐和曲艺音乐,也有西洋古典歌剧选曲。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市音
乐界认真贯彻了党的文艺方针,也因此才使音乐工作呈现着日益繁荣的景象。
演出的节目中有50多个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和我市新创作的作品。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方面较过
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创作与表演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我省的
诗人、作家和音乐家密切协作,共同创作的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黑龙江大合唱》作品分8个乐章,
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的特色。既赞颂了我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11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又展示了黑龙江
省美好幸福的明天。全歌充满着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炽热情感,生动而感人地
描绘了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动人情景,整部作品跳动着激荡人心的时代脉搏。这部作品哈尔滨歌舞剧
院合唱队和哈尔滨艺术学院声乐专业学生合唱队一演出,其表现力大大增强。五个乐章的《黑龙江颂》
与之相互呼应,各展其长,把演出推向高潮。
女高音李高柔独唱的《蝶恋花》、《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声情并茂,掌声不绝。男高音郭颂演唱
的新近改编的东北民歌《新货郎》、《梁山伯五更》等歌曲,以其浓郁的东北风韵和圆润、优美的音色
吸引着听众。王双印、郝淑琴、周其华、金浪、熊林等人,在表演上都形成了个自的独特风格。哈尔滨
歌舞剧院演出的男声小合唱《在太行山上》、以及省公安厅警士演出队的男声小合唱《第一次穿军装》
等,都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的女声表演唱《十唱共产党》感情挚,表
演恰到好处。哈尔滨歌舞剧院管弦乐队初演大型古典名曲便获成功。哈尔滨艺术学院张季让的二胡独
奏、哈铁文工团王保田的板胡独奏以及哈尔滨歌舞剧院胡景荣的中提琴演奏,可谓各有绝技,出于不
凡。特别是青年独奏演员胡景荣进行的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作品的探索,极有成效。
首届“哈夏”,在多种风格独具的剧场内,管弦丝竹高奏低吟,歌声掌声于耳不绝。以歌唱家张
权、郭颂为代表的我省我市的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以及来自辽宁,吉林的一些颇有造诣的音乐家们,以
极大的热忱,严肃认真的态度,在演唱大量新作的同时,还演唱(奏)了古典的、传统的以及“五四”
以来的各种体载的音乐作品。观众们在这些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品位高雅的音乐精品的鸣响中,精神为
之振奋,情操受到陶冶。
“哈夏”音乐会,不但对我市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人才的培养和音乐创作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
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全国音乐事业的活跃而施以影响。特别是当时正处于外有敌对势力封锁,内有三年
自然灾害的侵袭,工作中又不时受到极“左”思想干扰的政治环境下,我们的决策者们,没有一点魄
力,没有一些远见卓识,是很难办到的。我们的决策者们相信,在用音乐装点人生活的同时,音乐的社
会功能不能忽视,作为上层建筑范围内的社会形态之一的文艺,总会对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
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自己受益了,同时也对全国音乐活动的繁荣,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因此,首
届“哈夏”音乐会的作用,不可少看,正如著名音乐家李凌同志评价的那样,“哈夏”音乐会,点燃了
音乐艺术新长征的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