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音乐会中听众听到同一国度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两部巨制。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十九世纪的1874年。该曲采用刚毅、稳健、富贵的D大调为主调性,俄国民谣的民族音乐为主旋律,经过作曲家的提升后旋律行进在优美与感伤之中。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将管弦乐队配器手法转换成了一幅情感丰富、凸凹有致、立体逼真的油画听觉,使听众流连忘返、情景交融。
俄罗斯另一位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1907——1975),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作曲家。他继承了以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所不同的是,欧洲的工业革命及机械化大生产,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席卷全球的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无不对艺术及人的思维产生冲击和改变。
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传承俄罗斯艺术文脉基础上勇于创新,改变以往音乐旋律抒情缠绵的形式,段落分明的特点。而是另辟蹊径,使用文学家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自由式散文体、无韵诗的形式)手法,不同音高的组合,音调凝结成音块,旋律不再以它们是否成为调性体系内部功能为基础,而是将乐音运动模式集成汇合在一起,建立新的色彩和音响效果(乐音被结合为音团、音簇),听众会产生出一种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机器、金属、强大、威力与沉重的视听转化后的魅力效果。
音乐在协调与不协调中流动,调性在似有似无中发生,音响在线状与块状中产生,思维与理念的改变,感受与听觉受到了冲击和刺激,是二十世纪音乐张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个是要求演奏家细腻而整体地把握,一个是对表演者炫目技巧的考验,在一场音乐会上同时演奏这两部极具挑战的作品可见薛苏里先生的自信和功力。
薛苏里先生在音乐会的曲目选择上还非常注重色彩搭配、风格多样、中外结合、时代相融的特点,音乐会中不仅有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还有区域民族风格改编的内蒙民歌《赞歌》(薛澄潜改编)和黑龙江地域民族作品《乌苏里船歌》(薛澄潜改编)还有视角更为深远的世界性的流动民族吉普赛风格的作品演奏,是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创作的《流浪者之歌》以及西欧法国作曲家马斯涅作品《沉思》等经典作品组成的小提琴艺术专场独奏音乐会。
小提琴家薛苏里先生技术精湛、内涵丰富、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作品诠释精准到位。他不仅对世界名家作品阐述如归,演奏地方特色的作品也同样把握准确,味道十足。听薛苏里演奏恰似哈尔滨的特色食品冰糖葫芦,看在眼里秀色可餐,吃在嘴里甜在心头。
音乐会中以上两首中国特色小提琴艺术作品是由资深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薛澄潜老先生编创的,薛澄潜先生学子众多,为国家培养了以薛苏里为代表的音乐骄子外,他还老骥伏枥,笔耕不辍。创作改编了许多隽永深邃的小提琴艺术作品,为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填写了新的篇章。
薛澄潜先生编创的作品特点是以民族风格、民族韵味为主要特色。这也同时要求小提琴演奏家要有深厚的音乐素养方能准确把握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听众通过多次“哈夏”音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及勋菲尔德弦乐比赛音乐会的现场聆听,可以感受到小提琴家薛苏里基本功过硬,音乐修养深厚,演奏技术高超,他不仅能同时完美诠释技术艰难的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作品,游刃有余,而且还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勇敢与柔韧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又将本国民族音乐语言通过音乐的十二平均律与五度相生律的音分大小与多少的律制转换的技术,使音乐语言的语调变得生动和深刻,这可谓是对演奏家是否是成熟的考验和试金石。
演奏家薛苏里将薛澄潜先生编创的作品演奏的惟妙惟肖,原汁原味。如果说启蒙之初是子承父业,现如今已经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演奏家薛苏里用灵动的双手描绘出美好的世界,因他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
此次音乐会特别之处还在于哈尔滨少儿小提琴艺术团的小演奏员们一同参加演出,前来助阵,这无疑为本次音乐会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和看点。音乐之城的音乐文脉是薪火相传,红花与绿叶交相辉映。
大雪从天至,严寒入地来,乐城展奇葩,香梅傲霜归。庆祝小提琴演奏家薛苏里先生音乐会圆满成功。(文/刘学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