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合唱交响曲《库勒沃》,并与1892年在赫尔辛基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西贝柳斯成为芬兰首屈一指的作曲家。之后的七部交响乐、若干首根据芬兰神话写成的交响音诗和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使他得以终身享有这一地位。交响诗《萨加》及交响组曲《列敏凯宁》使西贝柳斯获得世界性荣誉,戏剧配乐《历史场景》的终曲交响诗《芬兰颂》几乎成了西贝柳斯的代名词,他不仅使西贝柳斯名扬四海,还使他成为新兴独立的芬兰音乐代表。
西贝柳斯不是一心坐在创作室谱写动听音乐的作曲家,他的心里充满了各种互相冲突的力量,年轻时的西贝柳斯生性好交,常沉浸在风花雪月、声色犬马之中,并且酗酒成瘾,据说他上台之前还要喝半瓶香槟酒,晚年却截然相反,独居家中,足不出户。虽然政府给予他的终身年俸在芬兰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他的挥霍成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一辈子负债累累。也许是这样两极的性格造就了他的粗犷,如冬天风雪肆虐般独特的音乐。在创立自己的民族音乐道路上,西贝柳斯的创作不直接引用民间曲调、而是将芬兰的音乐和民间诗歌的音调、和声、节奏以及古代民间说唱艺人的演奏传统手法加以再创造。他采用了宏大叙事的方式,在交响曲中揭示了英雄史诗、戏剧冲突、田园诗意、心里描绘、抒情等多方面形象,主题鲜明,旋律宽广,通过对基本动机有机展开而发展音乐,运用古典派和浪漫派曲式结构原则,用灵活的方式处理管弦乐队的色彩和层次。在1926年完成的交响诗《塔皮奥拉》之后,西贝柳斯的创作出现了“断流”,可能是其个人原因或感到与20世纪的“新音乐”格格不入,在此后的30年生涯中他继续生活着并享誉世界,但他没有再创作过任何作品。1957年9月20日晚,92岁的西贝柳斯因脑溢血安详地离开人世。西贝柳斯去世后,每年都有许多芬兰人和外国人来到他的故居“阿依诺拉”,在西贝柳斯和夫人合葬的方形大理石墓碑前献上鲜花,哀悼和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
西贝柳斯的这首《D小调协奏曲》是20
世纪第一部问世的成功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西贝柳斯唯一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协奏曲,他的初稿完成与1903年,是在一位名叫布梅西特的友人的影响下创作而成的。1904年初由诺瓦切克首演,可能协奏曲创作过程和发表都太仓促,首演并不成功,所以作曲家在首演后立刻收回修订,所做的修改篇幅之大几乎使之成为了一部新的作品。1905
年修改之后的乐曲在柏林首演,由理查.施特劳斯指挥,哈里尔演奏,演出非常成功,并成为现在通行的定稿。定稿和初稿相比,篇幅精练了很多,且写法与结构有明显的不同,配器和交响性处理也更加完善,但初稿更戏剧性,更富技巧性和更具贝多芬式的英雄性,两相比较,可以说各有千秋。《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西贝柳斯早期的作品,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是自帕格尼尼确立小提琴“炫技”传统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该曲有传统的三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长大的中等快板,略带哀伤而冷冽的第一主题,展现了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风光,第二主题则热情优美,如岸边燃气的堆堆篝火,给人温暖的关怀。华彩乐段成为展开部中的重头戏,颇为独特。第二乐章为很慢的柔板,是一首略带忧郁色彩的浪漫曲,以表情深刻、旋律动人而著称。第三乐章为不过分的快板,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激烈是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很有冲击力,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罗乃兹舞曲”,这一比喻确实非常形象。
柔和的抒情,撕心裂肺式的情感,冰雪般冷冽与坚韧,都从丝丝小提琴声中凛凛的浸透出来。近百年来,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久演不衰,它以深刻丰富的内涵、真挚明快的热情和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成为世界小提琴协奏曲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也许暗合了作曲家早年梦想当小提琴演奏大师而未竟的情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