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前面那部A大调协奏曲行板中的激情在这部1786年3月24日完成的C小调协奏曲中激烈爆发。这部作品的作品编号与<<费加罗>>相接,在其之前。莫扎特好象要将C小调这个调式发掘耗尽。在降E大调协奏曲(K482)的行板乐章中,他使用了这个调。从艺术作为情感的升华表达这点上,那里的效果并不与他在这点上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这部伟大的阴沉的作品和他1782年所作的C小调管乐小夜曲之间,有着联系。这部协奏曲与<<费加罗>>之间的关联,就如那部小夜曲与<<后宫的诱逃>>之间的联系,尽管小夜曲是在这部歌剧完成之后才接着完成的。而在1786年3月,<<费加罗>>是算完成了。在这两个境况之中,莫扎特显然需要尽情释放黑暗的,悲剧性的,富激情的情感。这部作品与莫扎特协奏曲中最有浪漫形式的D小调协奏曲也有一种不同类型的联系。这部C小调协奏曲是另一部有点贝多芬味的作品。至少贝多芬很敬慕这部作品,并在他自己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OP37)中表达了他的敬意。但莫扎特的这部C小调协奏曲是超越了他的D小调协奏曲的。它是交响式的,而非简单对话式的。在配器方面是莫扎特的协奏曲中最丰富的,使用了两支双簧管和两支单簧管。管乐器既有独奏又在乐队中起到了从未有过的突出作用。这些还只是外在的表现。实质上,这部作品中的激情更深邃。在调式上,始终不离主调,尽管很多转调,无论游离主调多远,好似只在肯定其主调。这在这部作品中显得更是必然而坚定。甚至在到达降E大调(C小调的关系调)上时,仍然经过曲折才发展到主调。
这个第一乐章是3/4拍子,如完美的进行曲;与当时社交风气的折衷也是天衣无缝,正如D小调协奏曲的终曲乐章那样。这部作品的终曲则是离奇而新颖的快速度的进行曲,是几个自由插段构成的变奏曲,代表天堂中的几个短暂的时刻,但最终还是回到那不可避免的结论。
1786年4月7日,莫扎特在他的预约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部作品。很难想象当时维也纳公众在听到这部作品时的表情。也许他们对小广板的第二乐章很满意。那个乐章中,音乐表达及其简洁,在最纯净和动人的宁静中音区发展。
作者简介:
阿尔佛雷德.爱因斯坦(Alfred
Einstein)于1880年12月30日生于德国慕尼黑,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表兄。他毕业于慕尼黑大学,获作曲和音乐学专业博士。后移居美国,死于1952年2月13日。他有很多音乐学名著,可以说是上世纪最权威的莫扎特研究学者。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经典之一是《
Mozart -- His Character, His Work 》。书中对莫扎特的作品进行了全面和详尽的分析,
第三部分《器乐作品》中关于他的钢琴协奏曲的部分做了精彩的分析。 我们选择其中对莫扎特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的分析
发表给大家,今后我们还会将其阿尔佛雷德.爱因斯坦对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详尽分析陆续介绍给大家。
独奏:尤金.依斯托姆因
EUGENE ISTOMIN
指挥:杰拉德.施瓦尔兹Geard
Schwarz
协奏:西雅图交响乐团
the Seattle Symphony Orchestra
MADE IN USA HDCD
翻译:降E大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