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系列活动之一的于翔、梁乔信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如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举办。由于中央音乐学院网站写明免票入场,所以闻讯赶来的大批中外来宾和学生家长已经没有了坐席,因为大批的附中学生已经先入为主。此次音乐会由林耀基中国基金会独家赞助,林耀基中国基金会会长林耀基女儿林尉首先登台致词,他说在林耀基逝世三周年之际,非常高兴梅纽因国际比赛能在中国举办,这也是林耀基多年的夙愿。林耀基和梅纽因都是多年致力于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音乐大师,而且林耀基和梅纽因也是好朋友,她在讲话中还感谢诸多关心林耀基基金会发展的朋友们。
演奏会上半场是2010梅纽因比赛少年组冠军得主梁乔信Kerson Leong献给大家几首他的心爱的乐曲,只见Kerson 手握他那把意大利维约姆1845年制作的名琴,稳步来到舞台中央,久经考验的略显沉稳,但也不难看出内心的忐忑,毕竟是一个孩子吗!第一首是克莱斯勒的前奏与快板 (
普哥纳尼风格
),这首乐曲他把前奏处理得大气磅礴,并且音色十分悦耳,快板部分也是波澜不惊,技术相当了得。下面这首勃拉姆斯的G大调第一奏鸣曲Op.78
第一乐章(活泼却不过份的快板)他演奏得更加得心应手,他特别注意音乐风格的总体把握,勃拉姆斯的音乐在小提琴家手中应该是一个试金石,在他的手中也显得十分贴近勃拉姆斯的灵魂。
小提琴梁祝协奏曲片段让一个加拿大华人演奏的更加漂亮,他主要运用了已有的技术,也就是他明朗靓丽的发音,结合他自己对音乐理解,由于他本身体内就流淌着中国人文化的血浆,就顺理成章能使这首具有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作品同样出彩,让在座的又一次领教了外国文化背景下的演奏家如何演绎梁祝。和沙汉姆多年前演奏梁祝一样,Kerson更多注重了在音色的纯正和总体的节奏框架中如何找到中国的韵味,而不是随意处理、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大家渲染,或者更加戏剧性的东西加入到表面的肢体动作中来,他的处理更加符合作品所表现的古老的传奇故事的年代,以及旧时年轻人的含蓄的感情细节,因为一个女性裹脚的民族在那个古老的时代不会大跳什么飞速旋转的圆舞曲吧,内敛的梁祝使得Kerson的音乐更加耐人寻味 、动人心弦。台下的观众完全被他的梁祝感动了,鸦雀无声的在细细的品味,一曲奏毕附中学生纷纷献上如彩蝶般美丽的鲜。之后的卡门幻想曲让人们一睹Kerson技术娴熟的风采。真没想到一个外表其貌不扬虎背熊腰的小伙子,竟然内心燃烧着火一样的激情,瓦克斯曼的卡门是作曲家专为海菲兹而
量身定做的炫技大曲,这样的曲目在很多人都不会自然流畅的,因为他不是给你写的,但在Kerson的手中,卡门在尽情的欢歌狂舞,虽然有些压抑但还是轻松自如的,看来不事张扬是他的个性,内敛成熟是他的遗传,小提琴在他肩上,琴弓在他手中成了会唱歌的吉普赛女郎卡门。
于翔以埃尔加的《爱的致意》开场,完全显示了大爱无边的气魄,大有高山流水、行云流水之感,把听众带入到对世间高贵而单纯,静穆而伟大美好事物的无限遐想之中。之后,他演奏了德彪西的g小调奏鸣曲L104,
对德彪西的风格掌控自如,通过近现代的作品让我们更了解于翔对各时期的作品涉猎宽泛,技术全面,理解力强。格鲁克的
《旋律》一出来弦音清新流畅,婉如万股清泉,汇入心田,滋润万物,细腻无声。韩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描绘,这里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在最后一小节细腻的渐弱处理,使我们大开眼界,最后琴弓渐渐静止,又停在琴弦上几十秒
之多,观众无不屏住呼吸,好似缠绕在半山腰的白云无声地蒸发掉一样神奇。伊萨伊的d小调无伴奏第三奏鸣曲(叙事曲)他演奏得最为成功,
引起观众大声呼叫。看来一个人的技术要好,首先是头脑要好,训练有素的身体机能会把你的头脑想要表述的惟妙惟肖地传述给听众,也说明了文化水平决定音乐素质,仅仅靠天才是不够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文化视野中,无不烙上文化的印痕
,从小琴润音乐之中应该感谢他的双亲给他如此好的影响和教育。最后于翔以其拿手的炫技的用柴科夫斯基C大调谐谑曲圆舞曲结束了他精彩的演奏。
最后于翔和Kerson和钢琴家尹一迦,用美国爵士和乡村音乐的风格共同演绎了巴赫的二重协奏曲,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拉法,惟妙惟肖地给现场的观众展现了艺术精灵的文化功底。使人在笑声中悟到了,音乐发展空间无限,古典和现代音乐结合是一个新的尝试,而在世界音乐的万花筒中最最精彩的还是激情的演绎。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钢琴伴奏马小鸥和尹一迦钢琴伴奏都是高水平的艺术指导,
她们的伴奏是无懈可击的,因为我丝毫没有感到有伴奏,这可能就是伴奏的最高境界吧。
随后的座谈会更让人受益良多,于翔Xiang Yu,梁乔信Kerson Leong的家人被请到了台上,为此Kerson的双亲专程从加拿大来到北京,于翔的父亲也来到台上,主持人开始就宣布说音乐会后又一个互动的环节,这样全场观众都没有离开,静静期待着一个特殊的时刻的到来,主持人首先对Kerson提出了几个问题,后对Kerson的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Kerson的父亲是一个物理学
博士,全家都爱好古典音乐,父亲的激光和许多物理学的问题都对幼年的Kerson产生巨大大影响,爸爸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一代音乐家的成长,他家还有一个大提琴家,Kerson的elder
brother。练琴时间多少一直是对小提琴年轻学生的常见问题,Kerson说他拉琴很少,多数时候都是一天只拉一个小时,他
爱好广泛,喜欢运动,更喜欢读书、喜欢爵士音乐等,不让古典音乐禁锢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对于为什么学小提琴?他说我有一个哥哥学大提琴,我爸妈就希望我们家不能有两把大提琴,这样就给我买了一把小提琴
。
于翔的经历更让人们听后为之潸然泪下,在他第一次报名参加梅纽因国际比赛前,妈妈就得了绝症-白血病,他作为孝子准备放弃比赛,妈妈的愿望是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参加比赛。就在妈妈去世两个小时后,他毅然登上了去新西兰的飞机,并以自己都难以了解自己的那股坚强的毅力,一举夺得梅纽因比赛的青年组冠军的成绩。这时我们才恍然他为何选了《爱的致意》这首乐曲。主持人说于翔不仅小提琴拉的棒而且还是一个全面复合型人才,他在全国统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和另一所名牌大学本科,他的英语也是相当过硬的,上面的问题他都是用英汉双语向中外观众介绍的,而且语言流畅程度俨然是一个做着国际交流的文化学者,在座的观众都为他的卓尔不俗的学识而赞叹不止。于翔还告诫大家,现代的作品初听让人不解,象开幕式上宁峰拉的巴托克狂想曲,开始不是也不被人接受,
将近100年的今天,听起来不也很有滋味了。
观众提出了几个问题,有的提出了Kerson Leong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琴的,有的提出遇到技术难关如何克服,Kerson Leong和于翔都一一作答,Kerson的回答十分富有哲理,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经会了,因为我的家庭是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家庭,经常欣赏音乐,妈妈怀我的时候爸爸就给我听了大量的音乐。于翔的答案更加清晰明了,大家以为遇到的很多技术问题都是左手,如一些快速乐段,有些是慢练能解决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技术难点不仅仅是左手的事情,注意力都集中左手,死抠左手还是没有效果,其实应该转换一下注意力,注意一下右手,然后再回来练左手能好一些。练琴是要
用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肌肉记忆的结合,是要想九次拉一次,而非拉九次一次不想。
最后主持人说于翔的家乡是内蒙古,他也喜欢马思聪的思乡曲,同时马思聪又是林耀基的老师,思乡曲又是林耀基教授最喜欢的一首乐曲,今天请于翔最后献给大家这首思乡曲。于翔操琴现场演奏思乡曲,完全沉浸其中,乐魂缠绵悱恻,余音绕梁不绝。全场观众从老到幼无不为他细腻感人的琴声,同时为马思聪的故国情怀,为于翔感受到的母爱之深和思母情怀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言短情长,依依不舍终有一别。林尉最后上台为两位演奏家颁发林耀基基金会奖励证书。今天的观众不要忘记林耀基老师,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小提琴家,应该感谢林耀基基金会,在梅纽因小提琴国际比赛中为我们请来了两位小提琴大师,告诉我们什么是高水准的演,让音乐厅飘荡着世间最为美妙动人的乐章,而且演奏家们中英文侃侃而谈,也为学生枯燥的练琴和学习增添了无限的诗意,一个个孤帆远影中找到了航标,使我们家长陪读生活变得有了一点乐趣,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