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引论(节选)
第六篇
第十三讲
审美与美感
第一节
审美略解
音乐艺术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审美心理、表情心理、创作心理、按照它们面对受众群落的“量”可以排序如下:
审美心理,涉及群落最大,可包括所有听觉正常者;
表情心理,涉及群落居中,仅包括登台演奏、演唱者;
创作心理,涉及群落最少,仅仅包括那些作曲、作词者。
从上述排序看,审美心理部分意义重大,故本书这里只初步探讨审美心理部分。
一、审美――赏乐的概念
审美,即感知事物之美。
审,有求知、详知之意,不过审美而未得美的情形常有,但仍是审美;就是说,审美以“审”了与否来判定,而不以审“出”了与否来判定,正如教育的概念,施教了就是教育,教育成才与否不论。
赏乐,就是审美,可以定义为:“审美的聆听”。
赏乐固然要听,但听仅是现象,审美才是本质。“听”只是生理的感觉:“耳鼓振动”,并无情智性的美感反应,动物也能。而审美的“赏”,则是心理感受:“心弦振动”,伴有情智性的美感反应,动物一般不能(但不排除某些“天才”动物的外在形式美有微弱美感反应的可能)。
听、赏之别古人以见出。唐代李颀在《听万安善吹筚篥歌》的诗歌中就感叹道:“世人解听不解赏”。李颀固然没有指明美感反应与否是听与赏的分界,但却指出赏有较强的情智活动:“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垂泪”――“心弦”振动了,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仍相合。听与赏之分别监事会可简示如下图:
(简示图略)
英国的帕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学》中说:“欣赏必然喜欢,假如说我欣赏这首奏鸣曲,但我不喜欢它,这未免有点不明智和荒唐了。”他说的“欣赏必然喜欢”,还是心理的振动。
二、审美的内驱力
人对美的事物趋之若鹜,要感受、分享。这,看似“外在诱惑力”使然,实质是“内在驱动力”(简称“内驱力”)所致。“内驱力”即爱美的“天性”、“内因”,若无“内驱力”。外在的“诱惑力”就不存在。
爱乐、赏乐,皆审美的内驱力所“驱动”,纵贯古今,横亘中外,芸芸众生的“草根”如此,茕茕孑立的“精英”亦如此。如我国孔子是音乐通才:弹琴、鼓瑟、唱歌、乐评,样样节能;三国时代的周瑜,也是通晓音律的,故书载“曲有误,周郎顾”。俄国两位大文豪都和音乐结过缘:老托尔斯泰是音乐鉴赏家,还写过音乐小品;高尔基拉过提琴,当过歌手。科学家亦有之,爱因斯坦在拉小提琴中度过他科学家的生涯;爱迪生耳聋,用牙叼着铅笔,将另一端搭在留声机上“赏乐”。政治家也不例外:恩格斯早年写过歌剧,喜爱贝多芬的音乐;列宁早年弹过钢琴,高度赞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奇妙而非凡”。二战末期美国总统杜鲁门弹得一手不错的钢琴;后来英国首相希思更是一位业余钢琴家。指挥家……审美之内驱力是普遍存在的。
审美内驱力最大者,甚至可酿成血战。《伊利亚特》记载,公元前11世纪那场特洛伊大战,竟是一场争美之战。三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司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蒂,为了争得美的名号,竟毫不相让的都要得到那只刻有“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字样的金苹果。众神之主宙斯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裁决。帕里斯王子没接受赫拉许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也没有接受雅典娜许诺的无与伦比智慧和胜利者的光荣,却单单接受了阿芙洛狄蒂的交换条件:让最美丽的女子做妻。后来天赐良机,帕里斯出使希腊,诱拐了全希腊最美丽的海伦后,激怒了希腊诸城邦,于是希腊联邦发十万大兵攻打特洛伊,誓要夺回美丽的海伦。大战到第十个年头,希腊人用“木马计”赚开特洛伊城门,杀进去夺回海伦后,争美之战自此结束。
审美的内驱力有如一个巨大的杠杆,能轻易地崛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血战,又那样轻易地平息了它!
三、审美――赏乐的意义
大抵有四方面,概括一句话:“三提高,一兑现”:
1、提高艺术修养
博览音乐名篇,开阔艺术视野,是提高艺术修养的必由之路,否则提高修养多半是徒托空言。
2、提高欣赏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在实践中显现,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同理,亲历赏乐实践,欣赏力就会提高;不但如此,若不断地丰富审美经验,积累专业知识,那么还会飞跃到鉴别、评价作品的鉴赏力上去。
3、提高创作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人员,前两条都要归结在提高创作能力这一条上:欣赏是信息“输入”,目的还是要“输出”――创造;无论是一度创作(写词、写曲),还是二度创作(演奏、演唱)都会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创作能力。
4、兑现美学价值
美,人之所好。要知道梨的美味,就的去吃梨;要获得音乐的“美味”,就得去赏乐,同时也兑现了美学价值。艺术家都有一句潜台词:“请来欣赏我的艺术!”因为只是欣赏,艺术价值才得以兑现,否则就是“黑夜之花”、“锦衣夜行”,价值是隐没的。我们看艺术家在台上精湛的表演,給了台下观众以莫大的审美满足后,还频频向台下鞠躬致谢,为什么?因为是观众为之兑现了美学价值。
(下面一段略)
第二节
美感略论
美感及性质的判定
美感,是一种主体的体验,也是审美的首要价值取向。美感的生成必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客观上是“个别”(“形而下“)的存在;其二,主观上是“感性”的接受,若不然,美感就失去产生的“根基”(假如客观上是“一般”,即“形而上”的存在;主观上是“理性”的接受,美感便无从谈起。这,对比地读形象的文学著作与抽象的科学著作,就会看出来)。
美感有种种,如“听觉美感”(从情智有无上分);“感受美感”、“感觉美感”(从层次深浅上分)等。
美物殊异,则美感有别。仅从大的类别上看就是:
首先,看单一艺术的三大类音乐、美术、文学这一层次的美感:
赏乐,听觉美感,有历时性,因动态的音响(声象-听象)在纵向延伸;
看画,视觉美感,有共时性,因静态的画面(色象-视象)在横向展开;
读书,表象美感,有幻象性,因想象的画面(表象-虚象)在脑内演动。
其次,在看类内同一层次的美感:
唐诗与宋词之美感有别;小说与散文之美感有别;
国画与油画之美感有别:隶书与魏碑之美感有别;
京剧与豫剧之美感有别;春兰与秋菊之美感有别。
即,何种美物,生何种美感。
最后,再看音乐类内的美感:
交响乐,生气势恢弘之美感;小夜曲,生温情脉脉之美感;
摇篮曲,生静谧安详之美感;进行曲,生节奏铿锵之美感;
悲剧,生凄婉哀痛之美感;喜剧,生欢欣雀跃之美感;
夜曲,生平静悄然之美感;晨歌,生明丽向上之美感;
圆舞曲,生飘逸之美感;小步舞曲,生典雅之美感等等。
实在是不胜枚举之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