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喜爱莫扎特的歌剧,而且在学术层面的钻研探究中颇有心得。他倒是不反对我对《唐·乔瓦尼》的特殊偏爱,却从道德层面带有强迫性质地使自己远离《唐·乔瓦尼》,并抬出贝多芬的话来做有力的支撑。结合我这位朋友的心态,我对《唐·乔瓦尼》的准确情感是“爱恨交加”,大帅哥及猎艳高手唐·乔瓦尼自然有女人和男人都欢喜爱慕的风度与气质,但拜伦使他崇高,莫里哀使他粗俗,只有达·蓬特和莫扎特联手把握了他的双重性格,歌剧本身为这个角色性格的充分延伸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不同时代歌手演员们的竞逐摆下了战场。莫扎特时代参与这部歌剧演出的有许多优秀的歌手,像巴希、萨伯莉迪、米切丽、本蒂妮、巴里奥尼、彭齐亚尼等都是当时最好剧团中的台柱子。只是这部歌剧在莫扎特的福地布拉格的首演并未获得预期的热烈喝彩,大概是观众还无法一下子从《费加罗的婚
礼》的风格中反应过来吧。或者说来自西班牙的登徒子传奇并不能引起斯拉夫人的共鸣也未可知。从贝多芬对莫扎特以唐璜为题材创作歌剧的不以为然来看,当时维也纳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对“莫扎特的唐璜故事”的流行也多有不利因素。
话虽如此,我想任何时代任何一位喜爱莫扎特的人都无法回避来自歌剧《唐·乔瓦尼》的诱惑。我甚至认为这是莫扎特最天才的歌剧,无论从围绕着创作这部歌剧的一连串故事,还是从剧中角色的性格刻画及命运安排诸方面,莫扎特都挥洒出太多的神来之笔。这也是莫扎特歌剧中少有的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人性探究意义的杰作,如何体现并传达莫扎特的题中之义和音乐戏剧的斑斓色彩,该剧正是考较指挥及歌手戏剧领悟能力及塑造能力的试金石。
然而,在我听过的以数十计的《唐·乔瓦尼》的录音版本里,却一直找不到一个最理想的“唐璜”,几乎在每一个版本里,所有的配角都在争奇斗妍,但是没有一个“唐璜”能够将内在心灵和外在风采十分恰当地融在一起,给出一个具备“唐璜”本身独特性格的“万人迷”。对《唐·乔瓦尼》录音版本的比较,其实就是一个寻找“终极唐璜”的过程。然而这个寻找过程因为某些原因只能中止。
不朽的历史录音
现在能够经常被听到而且享有经典地位的最早的录音是l
936年弗里茨·布什指挥英国格林德布恩节日乐团在当年音乐节上的演出。这个珍贵资料的最难得之处是声音效果很好,无论是以哪个牌子出版,水准都在令人满意之上,可见该录音的原始数据非常过硬。有好录音做保证,歌手的声音便没有损耗没有变形,乐队的声音也足可判断弗里茨·布什的指挥艺术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当然,我们没有同时代的横向参照,仅就十几年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演出风格来看,弗里茨’布什与他处于相同的解读脉络,只不过前者在音乐处理上更自然更洒脱,没有一丝浪漫主义盛行以来的沉重感,在速度上也属于比较激进的风格。
格林德布恩的歌手阵容比较年轻,他们在当时也许并非名噪一时,但正是通过这次演出和录音,无论是演唱唐·乔瓦尼的约翰’布朗利,还是演唱雷伯莱洛的萨尔瓦托·巴卡罗尼以及演唱唐娜·安娜的伊娜·素埃茨,都一举奠定他们演唱各自角色的盛名。而一向以演唱普契尼歌剧为主的男高音卡罗曼·冯·帕塔基自从在此饰演唐.奥塔维奥之后,竟成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莫扎特男高音。演唱采琳娜的奥德蕾·米尔德梅是格林德布恩的大地主约翰·克里斯蒂的妻子,后者为她建造了格林德布恩剧院并发起夏季音乐节,而米尔德梅本人还是日后爱丁堡音乐节的创始人,这是歌剧演出史上的一段动人佳话。
布朗利的唐.乔瓦尼具有一往无前的气概,行为举止干净利落,有时不免趾高气扬。他的嗓音清秀而不失华丽,优雅有余而邪恶不足。他的表现力丰富的乐感使得他的歌声十分悦耳,即便有点英语口音也可忽略不计了。饰演雷波莱洛的巴卡罗尼无疑意大利语相当娴熟,他的舞台表演经验也十分丰富,但是他的嗓子好像出了问题,在唱角色代表唱段“群芳谱”时,抑扬顿挫,口齿伶俐,就是越唱越哑,不可思议。素埃茨的唐娜.安娜、海莱茨格鲁伯的唐娜·埃尔维拉都是坚强的女人,她们声音条件好,塑造角色比较直接自然,作为配角毫无问题,谁都可以把II己的咏叹调唱得结实有力,没给整体效果拖一点后腿。其实这个版本我最欣赏的是冯.帕塔基演唱的唐.奥塔维奥。他的声音一出来就柔软而富于光泽,那段“你幸福我也幸福”唱得徐缓松弛,却又饱含深情,把人的心都要融化了。“我最爱的宝贝”更是轻盈纯净,一尘不染,难得的是在高音和长音中都保持声音的绝对宽广,真是要多放松有多放松,要多感伤有多感伤,一个优雅善良并富责任心的年轻贵族呼之欲出。
这个版本毫无疑问是早期录音中不可或缺的,但是它也有令人不习惯之处,即清宣叙调部分用钢琴而非羽管键琴伴奏,听起来总是有游离整体之外的感觉。这是因陋就简?还是理念支持下的刻意?目前不得而知。
从录音文献遗留的完整性及传播性而言,弗里茨·布什的格林德布恩版本之后应当便是富特文格勒的萨尔茨堡版本了。在有录音的三个萨尔茨堡版里,EMI出版了1950年和1954年两个班,GALA出版的是1953年的,版权上有点可疑,暂不谈它。
富特文格勒战后在萨尔茨堡的莫扎特歌剧演出,总是有十分强大完美的演员阵容,《唐·乔瓦尼》的演出也不例外。1
950年版的唐·乔瓦尼是权威的男中音蒂托·戈比,他的声音偏暗,长于内心刻画,缺少“唐璜”性格中阳光倜傥的一面。施瓦茨科普夫和德莫塔那时都更年轻一点,声音自然更自如一些,只是录音的信号拾取有点失真。其他如格伦德尔、昆茨、西弗丽德、珀尔等人都是同样情形,很是可惜。
1
954年的版本是富特文格勒的歌剧绝笔之作,在录音之外还留下一个没有观众的录像,这是《唐.乔瓦尼》演绎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有传说称,富特文格勒只是指挥了序曲,所以才留下他的镜头。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我宁愿相信整部歌剧都是他指挥的。不过通过录像欣赏格吕梅尔、迪拉一卡萨、谢佩、德莫塔、波格尔、埃德尔曼和拜利的表演,已经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事了。
录音与录像的最大出入是施瓦茨科普夫顶替了迪拉一卡萨,这有点令人费解。施瓦茨科·夫的唱功显然不
如迪拉一卡萨,而后者的舞台形象比
起前者也大大逊色,不过在此声明一点,迪拉一卡萨塑造的唐娜·埃尔维拉更有内在爆发力和戏剧感染力,对我来说,看到她的唐娜·埃尔维拉绝对是意外之喜。
富特文格勒与布什最大区别在于他把《唐‘乔瓦尼》演绎成了正歌剧,他的序曲被浪漫主义的沉重感浸透了,充分展开的齐奏和弦一下子便将悲剧的气氛传递出来。他将沉吟冥思般的徐缓节奏贯穿全剧,但是在为歌手的演唱作伴奏时,又能将莫扎特音乐中婉转灵动的本质十分传神地表达出来,尽管速度还是稍慢一些。
刚过而立之年的切萨雷·谢佩有“天生的唐’乔瓦尼”之誉,他在萨尔茨堡的演出有年轻的嗓音及外形优势,不免常见锋芒毕露的夸张。他毫无疑问是近一百年来最迷人的唐·乔瓦尼,但从角色刻画的成熟度与深度而言,一年后他在DE
C CA与克利普斯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合作大有进步,而1
960年与莱因斯多夫的合作也许更接近达.蓬特与莫扎特的本意。
早期的立体声录音
约瑟夫·克利普斯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1
955年的录音室录音几乎沿用了萨尔茨堡的阵容,而在我看来由苏珊·丹柯演唱唐娜·安娜、希尔德·居丹演唱采琳娜只能使阵容更加鼎盛,这两位女高音都是我十分推崇的。
前曾说过,谢佩的唐·乔瓦尼到此时更加成熟,至少在嗓子运用方面趋于完美,只是声线比萨尔茨堡时期略微阴暗。他的“唐璜”依然高贵洒脱,神采黾扬,具有英雄气概,不过那流于外在的洋洋得意还是不能自觉地克服,这也许就是“谢佩式唐璜”的独有风格,虽然达不到最高标准,但无人不喜欢。
德莫塔的唐·奥塔维奥已经接近他声音的终点,虽然还是无比迷人的莫扎特男高音,但经常故意用力或使用假嗓都使他的演唱听起来不如从前优雅大方。不过在伟大的翁德里希演唱这个角色之前,德莫塔还是最动人最令人同情的唐·奥塔维奥。
丹柯演唱的唐娜·安娜直到今天都是我心目中最无法忘怀的,从演唱生涯年表看,此时她已经极大减少了舞台表演和录音,但是在她并不擅长的角色上竞能有如此精湛完美的表现,真是音乐之福。
费尔南多·科雷纳演唱的雷波莱洛有着多重的性格,既幽默滑稽又因与深沉,是一个具有相当等级的雷波莱洛,他在最后一幕与谢佩的二重唱显然更有分量,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完全得益于他故弄玄虚般的渲染,不愧“伟大的配角”称誉。
迪拉一卡萨的唐娜·埃尔维拉声音更加浑厚,有时像女王一样凛然不可侵犯。正像丹柯的唐娜·安娜一样,迪拉卡萨其实也改变了唐娜·安娜的本来性格,使其成为与唐·乔瓦尼在戏剧冲突上最势均力敌的角色。
在令人津津乐道的角色之外,克利普斯的乐队层次极为协调自然,它保证了这个录音的整体效果,堪称录音史上第一个演录俱佳的《唐·乔瓦尼》,也是我打分最高的版本。
费伦克·弗里恰伊l958年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的录音声音很好,被DG以“原版大师”重制后,音响更加扎实,乐队层次感不错,但音场梢窄,以至于使音乐有时听来颇显紧促。不过对于比较早期的立体声来说,气势和冲击力还是被捕捉得很充分。
不像此前《魔笛》录音的价值主要来自弗里恰伊,这个《唐·乔瓦尼》录音的价值在于正当壮年的菲舍一迪斯考塑造了一一个崭新形态的“唐璜”。菲舍——迪斯考在对待清宣叙调时的考究态度使角色儒雅知性的气质充分体现,他的演唱不仅有极为丰富的表情,而且做到尽可能的深刻,虽然这种深刻有时流于狡黠,但可以肯定菲舍一迪斯考在此用尽心思,这也许是他最下功夫塑造的角色。以菲舍一迪斯考的悟性及学问尚且不能准确把握角色特征,可见想寻求一个理想的“莫扎特唐璜”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说来,菲舍——迪斯考的“唐璜”也算是接近理想状态了。可喜的是此时的菲舍——迪斯考的嗓音还没有被日后的大量艺术歌曲及歌剧角色“稀释”,不仅中气十足,浑厚圆润,而且音域也显得很宽,你简直不能想象他能把“香槟之歌”唱得那么洒脱奔放,这确属菲舍一迪斯考演唱生涯中的最佳时期。
瑞士男高音恩斯特·海弗里格尔是朝气蓬勃的莫扎特男高音,他的唐.奥塔维奥缺少柔弱忧郁的气质,充沛丰满的声音给人以信心,他演唱的“我心爱的宝贝”流畅华美,想象力却并不丰富,或者说缺少幻想性。
三位女性角色的安排在我的感觉中正好是一个大错位,演唱唐娜.安娜的赛娜·尤丽娜克应该去唱采琳娜,演唱唐娜·埃尔维拉的玛丽亚.施塔德应该去唱唐娜·安娜,演唱采琳娜的英格丽德·西弗丽德应该去唱唐娜·埃尔维拉,如此就不会出现扬短避长的局面。事实
是,施塔德演唱的埃尔维拉声音很紧,有时还很尖,她的花腔达不到水准,更无暇去塑造角色需要的迷人的愤怒。尤丽娜克的安娜缺少光彩,声音显得较硬,几乎没有表情。西弗丽德的采琳娜可能是发挥最好的,但是她的高贵胜于她的活泼可人,显然不适于村姑角色。
黄金年代的版本
我一直以为卡洛·马利亚.朱利尼在EMI的录音被许多权威评论家及媒体奉为该剧首选版本是因为朱利尼制造的乐队整体效果而非堪称豪华的演员阵容。朱利尼的速度虽然中庸,但绝对富于弹性和张力,无论是控制力还是美感,朱利尼都做到了圆融自如,是目前听到的最具平衡感的声音。如果不把所谓的“本真演奏”包含在内,朱利尼给出的就是最理想的莫扎特歌剧音响状态。1959年的录音已经达到空前的效果,直到今天仍有绝对的竞争力。
埃伯哈德·瓦希特的唐·乔瓦尼嗓子明亮圆润,吐字轻盈伶俐,不仅在音乐感染力上好过谢佩,还能感觉到他的表演非常投入,只是气质上略显低微,缺少高贵风度和英雄气概。
施瓦茨科普夫继续她的埃尔维拉,虽然声音魅力大不如前,但技巧运用实在令人叹服,这种表现在外的技巧痕迹也是一种动人,甚至更为耐听。也许她在清宣叙调中活灵活现的表情正代表了真正的莫扎特风格,所以我深信她在这个版本里的作用不可或缺。
成名不久的琼·萨瑟兰完全不同于她后来录翩的一系列意大利歌剧中的声音和表演风格,此时她的演唱清纯而朴素,加上甜美圆润的声音,比较适合唐娜·安娜性格中的另一面,然而她并没有把角色要求的刚烈气质做有效表现,毕竟还不算刻画完整。
意大利男高音路易吉·阿尔瓦虽然尚不具太高的知名度,但在此演唱的唐·奥塔维奥却是一个意外惊喜。他的声音漂亮极了,演唱完全没有负担,就算他缺少角色需要的激情和性格特征,他的那两段咏叹调都值得一听再听。
弗里克演唱的骑士长和泰迪演唱的雷波莱洛都应有经典地位,前者使这个角色终于有大明星担纲,后者有天生的诙谐个性,与从前最出色的埃德尔曼旗鼓相当。
格拉吉拉·舒蒂演唱采琳娜的可爱程度也不在富特文格勒版波格尔之下,她轻灵婉转的歌声听来如见其人,而她的小鸟依人般的撒娇放嗲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心旌荡漾,无怪乎连唐·乔瓦尼都把持不住了。
皮埃罗·卡普奇利在录音时也比较年轻,但是已能将马塞托唱得非常生动,憨厚、淳朴、笨拙、冲动等性格特征都能刻画得自然而分寸得当。
奥托·克伦佩勒指挥新爱乐乐团1966年在Abbey Road
Studio的录音在EMI的目录上对朱利尼版构成最大威胁。克伦佩勒总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缓慢速度不同于富特文格勒的流连沉
溺,而是追求线条的充分展开,使音乐具有一种广阔度,每个音符都尽可能交待清楚,颇有Et后切利比达奇的样态。但是克伦佩勒之所以是不世出的大师,就在于他的缓慢决不拖沓,节奏的坚实有力却毫无沉重之虞,他的张力从来没有一丝松懈,足见他的控制力多么惊人。
克伦佩勒选用了令人焕然一新的演员阵容,让年轻的保加利亚男低音尼古拉.乔洛夫担纲唐·乔瓦尼,让名不见经传的克莱莉·瓦特松唱唐娜·安娜,唐娜·埃尔维拉由女中音克丽斯塔·路德维希演唱,抒情兼戏剧男高音尼科莱·盖达在克伦佩勒眼中同样是莫扎特男高音,他在后者指挥的《魔笛》中演唱帕米诺王子之后,又于《唐·乔瓦尼》中唱了唐·奥塔维奥。同样年轻的意大利女高音米莱拉·弗雷妮演唱的采琳娜与她的夫君乔洛夫有精彩的对手戏。唯一的旧面孔是瓦尔特·拜利,但是他放弃了马塞托而改唱雷波莱洛。
以男低音唱唐·乔瓦尼,在能量感上有所增强,但这是一个很正派又很霸道的“唐璜”,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力,其他角色在他面前不免乏力,只有当他和拜利唱的雷波莱罗总是纠缠不休、尽情发挥的时候,戏剧角色的平衡感才得到纠正。不管怎样,乔洛夫为唐·乔瓦
尼这个角色带来一种新的声音,这是成熟稳重的“唐璜”,既非天使也不是魔鬼,而且连外衣都没披上。这样的“唐璜”既然讨得克伦佩勒的喜欢,估计贝多芬也无话可说了。
路德维希的埃尔维拉丝毫没有回避浓重的女中音音色,这使这个角色在愤怒的歇斯底里之外,多了令人喜爱的成熟女人味儿。路德维希的句法节奏与克伦佩勒的乐队十分吻合,可谓字字千钧,极有分量,这也是克伦佩勒启用她演唱这个角色的原因。
失败的是瓦特松,她的嗓子其实本钱很足,却不知什么原因在这里不仅粗糙,还险些把声音唱破,她几乎没有表情自如的表演,只是很紧张很勉强地将这部戏坚持了下来。她并非缺少表演经验,她El后还成功地演唱了瓦格纳的几个重要角色,但是在克伦佩勒面前,她完全失去了正常状态。
盖达演唱的唐·奥塔维奥并不成功,他似乎准备不足,声音不能保持一贯的优美,角色个性把握欠缺。我的理解是他不适应克伦佩勒的速度,勉强的拖腔已经影响到声音的结实度,不过他在“我心爱的宝贝”中总算收回不少失地,从而使这段动人的咏叹调成为不可多得的典范。
弗雷妮有娇弱迷人的一面,但她的表情一点都不灿烂,甚至少见笑容,可见这个角色绝对不是她擅长的,姑且当作她陪夫君客串一把吧。只是在她面前,唐.乔瓦尼的勾引就显得有更可信的真情成分了。
有“最好的莫扎特指挥家”美誉的卡尔·伯姆指挥布拉格国家歌剧院乐团干1967在布拉格SUPRAPHON录音室的录音可以看作是一次“《唐·乔瓦尼》的回家之旅”。DG使伯姆回到该剧首演地指挥当地歌剧院录制唱片,显然有寻找另外一种演释可能性的意图。
但是从序曲的平淡以及开场雷波莱洛的不甚流畅的节奏,听者也许会觉察到这又是一个与克伦佩勒风格接近的慢速度版本。我将这样的开局理解为伯姆的谨慎与认真,因为一旦多个角色的歌声加入之后,莫扎特绚丽多姿的戏剧推进及轻盈灵动的音乐便将伯姆的速度推动起来,没有人比伯姆更能娴熟掌握莫扎特歌剧中的维也纳趣味,他在清宣叙调中的伴奏及引导有很微妙的活跃性,是一个在细节上应该给予充分注意的演绎。
菲舍一迪斯考在时隔九年之后塑造的唐·乔瓦尼更具内在深度,但声音已经呈现明显的菲氏特征,这对理解角色是一种妨碍。菲舍一迪斯考本人很在意这个角色,他力图在唐·乔瓦尼身上挖掘出足够的人性,但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他也承认他没有一次演出是可以得到一个总体评价的,这就是说他本人已经感觉到遗憾和差距。
彼得·施莱尔为唐-奥塔维奥带来一种新的音色,他为有着浓郁悲剧色彩的角色增添了某些神圣而崇高的因素,同时也为以后多种声音风格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施莱尔作为70年代最好的莫扎特男高音,应当以这个录音的唐·奥塔维奥为先声。
瓦格纳女高音布尔吉特·尼尔森实在是全面得很,她演唱的唐娜。安娜只有一种表情,就是任性而暴躁。她的音域为她提供了松弛自如的演唱,但并未使她在表演上有所突破。所以即便她的歌声令人听来回肠荡气,却不知怎样把这个声音与唐娜‘安娜联系起来。
理查德.波宁吉与妻子萨瑟兰的黄金组合在1968年版的《唐·乔瓦尼》中表现十分优异,特别是萨瑟兰的表演技巧更加娴熟,激情投入既充分又有尺度,音色也达到接近完美的状态。当然,这个版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男低音加布里埃尔·巴克维尔演唱的主人公,他在大量歌剧中演唱配角,声音轻柔适度,没有男低音常见的混浊。他的唐·乔瓦尼温文尔雅,诙谐俏皮,属干可爱的类型。这个版本最大的闪光点我以为是维尔纳·克莱恩唱的唐·奥塔维奥,他几乎综合了德莫塔和翁德里希的特点,既清纯又温情,只是缺少一。点冲击力。女中音玛丽琳·霍恩唱的采琳娜楚楚动人,只是音色偏厚稍微影响了喜剧色彩。洛伦嘉尔大概不适合唱唐娜·埃尔维拉,她的愤怒有点装腔作势的滑稽,而且她声音中太多表情变化,虽展示了不凡技巧,却于角色刻画无益。
波宁吉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有充分展开的歌唱性,旋律起伏流畅而有分寸,细部雕琢典雅精致,平衡感极佳。在我的印象里,这是波宁吉唯一的莫扎特歌剧录音,对于一位歌剧指挥大师来说,有这样一部《唐·乔瓦尼》已足可不朽了。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