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是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这年他创作了两部歌剧杰作:《魔笛》和《蒂托的仁慈》。这两部歌剧都具有卓越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两部歌剧的主题、风格和背景非常不同,那么莫扎特是如何做到的?
两部歌剧中,一个是德国喜剧,一个严肃的意大利正歌剧,然而尽管有这样的不同,两部歌剧其实是一部作品。
莫扎特创作过三部正歌剧:早年创作的《Lucio Silla》;中期的《伊多梅纽》;另外就是这部《蒂托的仁慈》。这几部高度风格化的作品都遵循同样的原则,但都是限制戏剧性表达的,完全摒充了莫扎特和达·庞特在他们合作的三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乔万尼》,《女人心》——中,所表现的复杂的人物关系。《蒂托的仁慈》是布拉格歌剧院委托创作的,这家歌剧院也是1787年首演《唐乔万尼》的歌剧院。歌剧是为了庆祝利奥波德二世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而创作的。这个时期,欧洲皇室的地位正在遭到挑战。两年后,利奥波德的妹妹玛丽·安托瓦奈特和她的法国丈夫就失去了王位和性命。
《蒂托的仁慈》中的戏剧性来自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莫扎特将其活生生地展现了出来。在一系列的咏叹调中——很像音乐会咏叹调中——很像音乐会咏叹调,个人的托儿所都得到很好的表达。莫扎特对乐队的使用,几乎就像另外一个角色一样,是一种自觉的声音。在塞斯托“Parto”中,他用单簧管伴奏人声;在维特利亚的“non
piu di riori”中,他用低音圆号伴奏,这些都使得乐器拥有了和角色一样的地位。
序曲之后,《蒂托的仁慈》开幕了。和莫扎特其他两部正歌剧一样,歌剧开头是一大段宣叙调,维持利亚和塞斯托上场,他们的交谈就像是新闻报道一样,很快让听众进入戏剧,介绍了角色和他们的冲突。这一段奠定了全剧的基调。从头到尾,戏剧的进展主要是通过宣叙调来处理的。歌剧习惯遵循了古典传统,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中。维特利亚说罗马将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发生火灾,这就明确说出了故事的时间。
《蒂托的仁慈》充满了冗长的、巴罗克风格的咏叹调。这和莫扎特在《Lucio silla》之后创作的歌剧都不一样,歌剧中很少有合唱。事实上,首次出现两人以上同时演唱的地方。这一段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悲剧预兆,合唱团低低的声音和时时插进来的“tradimento”的叫声,同样呼应了这种悲剧感。乐队中的空洞的鼓点不断重复,仿佛更像是葬礼进行曲或安魂曲。这个场景在缓慢的速度中闭幕,留给我们一咱悬疑的感觉。
在整个第二幕中,角色都面临是的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反应。塞斯托和维特利亚衡量着叛国的后果,而工商业托则不得不在签订好友死亡判决书时经爱情感的煎熬。这种托儿所都是内心的,莫扎特的音乐,尤其是描述平常人突然爆发的怒火,运用了最丰满的音乐色彩来与角色的情感相匹配。最后,故事在最后的大合唱中和谐地结束。
有人会认为,《蒂托的仁慈》缺乏剧情,使得歌剧有些沉闷。但是,如果人的内在精神,人的内在的是非托儿所,可以通过外在的音乐得到表达,并且创造戏剧性,那么《蒂托的仁慈》做到了这点。
《蒂托的仁慈》1791年在布拉格的最后一场演出是在9月30日,这一天恰好是回到维也纳的莫扎特指挥新歌剧《魔笛》世界首演的日子。《魔笛》的创作和《蒂托的仁慈》有着巨大的差异。可悲的伊曼纽尔·施坎奈德找到莫扎特,建议他创作一部为维也纳公众而不是宫廷演出的歌剧。莫扎特同意了,施坎奈德创作了剧本。他还为自己添加了充满戏剧色彩然而又颇具敏感性的角色帕帕基诺。结果创作出了一个将愉快的幻想和庄严的仪式融为一体的故事。
莫扎特肯定也想过创作一部德国歌唱剧。此前他已经创作了两部德语歌剧《bastien
und bastienne》和《后宫诱逃》。《后宫诱逃》17982年首演以来,一直得到德国各地的欢迎。而且,莫扎特心中不名的童心,肯定在施坎奈德的奇妙故事和富有想像力的角色中再次点燃。但是《魔笛》绝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的幻想剧。
《蒂托的仁慈》遵循了古典戏剧的时间地点统一律,《魔笛》却发生在异国他乡不知名的地方。白天和黑夜争夺最高权威。莫扎特和施坎奈德在这个奇妙世界中放置了庞大的角色群。莫扎特其他的歌剧都没有这部歌剧所需要的演员这么多。作曲家也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每个可能的地方创造辉煌的重唱和合唱。除了伟大的咏叹调之外——特别是夜后的两段,合唱和角色之间的对唱给了这部歌剧在丰富的色彩。但是,歌剧结尾时,有五个角色已经退出舞台,只留下五个主要角色:萨拉斯特罗、塔米诺、帕米娜、帕帕基诺、帕帕吉娜。这和《蒂托的仁慈》五个主要角色不无相同之处(蒂托、维特利亚、赛斯托、塞维利亚、安尼奥)。
《魔笛》中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解释角色内心的冲突。莫扎特和施坎奈德更多关注与情节的向前发展。帕帕尼诺开头的咏叹调最能展现这点,他说明了自己是谁,做什么事情。但是歌剧中也有鲜明的说教性质的段落,其中传达的住处是幼稚的。莫扎特创作这部歌剧杰作的时候想到自己即将死去吗?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但是《魔笛》展现了莫扎特两个侧面:一方面是从未有过童年的孩子,一方面是从未老去的老人。
在结构、音乐、文本的背面,《蒂托的仁慈》和《魔笛》有着惊人的相似。两部作品中,我们都通过语言和其他角色的观察了解了关键的人物。最早是夜后描述了萨拉斯特罗,同样是维特利亚描述了蒂托最初的画像。他们所提供的角度都让听众觉得那两人都是邪恶之人。但是,莫扎特很明智的开始打破这种最初的印象,通过他们入场的壮观仪式和合唱团的赞美,描绘了他们更准确的画像。蒂托和萨拉斯特罗的相似之处是非常明显的,两人都是明智的君王,知道友谊和忠诚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统治和教诲。两步歌剧中,保唱都表示了适度的赞美,让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两位领导者的仁慈。两步歌剧都是(塔米诺和塞斯托)发现之旅游。通过考验,他们学会如何判别人心好坏。
结尾处,两步歌剧都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结尾辉煌的合唱包含着莫扎特对于歌剧所宣扬的主旨。两部歌剧都表现了宽怒和同情的主题,不管是现实世界还是虚幻世界。可以听听《魔笛》中“bei
manner”二重唱,和《蒂托的仁慈》中第一幕塞维利亚和安尼奥的二重唱。
在这些伤口中,莫扎特完全成为另外一种类型的作曲家。他集合了自己一生对人性的理解,并且在歌剧中表现出来。他表现了人类美好的一面,仿佛原谅了人们对他的不公对待,以及他只能再活三十五年的最大的不公正。两步歌剧结尾他都创作了辉煌的合唱,崇高的音乐驱散了黑暗——夜后和人的邪恶,我迎接光明世界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