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之旅

www.mt77.com

您所在的位置-莫扎特之旅-最新文章

如何听懂音乐?

修金堂

20061219

关注

  莫扎特最新动态

 

编者按:此次北京之行我收获颇丰,在首都医学院完成讲演任务后,另一个任务就是拜见我的老师修金堂,恰好他正在他的儿子修子建的家,联系到了我的老师 ,畅谈了别后思念之情后,我们共进晚餐,痛饮一番,修老师将他和子建的新作《音乐名作鉴赏》赠与我一本,这部作为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教材的精美读物,是修老师倾其一生的心血写成,加上子建的CD,就更加完美了。关于音乐听懂的问题,多年 来一直困扰着理论界,修老师终于给出了理想的答案。我说打算将第二章-“如何听懂音乐”部分发表在莫扎特之旅网站上,修老师欣然同意。他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了解如何才能听懂音乐这一 多年困扰我们的重大问题。 田润德/按

   

          二、欣赏的概述

             1.音乐欣赏的定义

   欣赏,审美的聆听。

   赏乐固然要听,但听仅是现象,审美(感受美)才是本质。“听”只是生理的感觉:“耳鼓振动”,并无情智性的美感反映,动物也能。而“赏”,则是心理感受:“心弦振动”,伴有情智性的美感反映,动物不能(但不排除某些“天才”的动物有微弱美感反映的可能)

   听、赏之别古人已见出。唐代李颀在《听万安善吹筚篥歌》的诗歌中就感叹道:“世人解听不解赏”。李颀固然没有指明美感反映与否是听与赏的分界,但却指出赏有较强的情智活动:“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垂泪”——“心弦”振动了,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仍相合。听与赏之分别可简示如下图:

 

 

 

 

 英国的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学》中说:“欣赏必然喜欢,假如说我欣赏这首奏鸣曲,但我不喜欢它,这未免有点不明智和荒唐了。”他说的“欣赏必然喜欢”,还是心理的振动。

    2.解“听懂”的迷惘

    赏乐的“听懂”是令许多人迷惘的话题。迷惘,是受了文学欣赏价值取向的干扰。曾见一位在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的大学生发问:“再听两年交响乐,以后我能不能每听到一部交响乐就知道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回答无疑是否定的。这位学生陷入了赏乐的误区:在理念上,他把音乐当成了文学,追求对内容的懂;又把音乐当成了语言,要弄懂它“讲”了什么——这是受了文学“感染”的结果。文学内容所展开的广度,揭示的深度,都有比其他艺术过人之处,其美学理论也久居“头领”地位,影响广泛,遂使各艺术都受到“感染”,尤其音乐。要免除这“感染”,应做些理论上的廓清:

  (1)廓清音乐本体

  音乐和文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本体:文学,标志它存在的本体(本身)是内容,若没有内容,也就没有了文学;人们赏文学,就是赏内容。而音乐,标志它存在的本体(本身)是形式,若没有这形式,也就没了音乐;至于内容的有无,都不妨害它的存在。人们欣赏音乐,主要是赏其本体——音响形式。

  (2)廓清音乐语言

    笔者曾调查过“音乐语言说”(在讲课、讲座时)。问:“音乐是不是语言?”回答是令人吃惊的一致:“是。”看来“音乐语言”的说法是相当深入人心的。可当笔者又问:“那你们能用‘音乐语言’对话吗?”无回应了。其实“音乐语言”之说仅是比喻(借喻),而不是科学定义(定义不能用比喻),故而可以斩钉截铁地说:音乐就是音乐,不是语言。即使是一对夫妇音乐家,也不曾用“音乐语言”来对话,不然就会“不知所云”;当年年轻的贝多芬见了“海顿老爸爸”,也不能用“音乐语言”对话,因为音乐不具有文学语言那确切的表意功能,纵然是大师,也无法突破音乐手段的限制;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亨德尔传》等也不动用“音乐语言”来写,盖因为此。——音乐,不照搬文学的欣赏法式,就可减少迷惘。不要忘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音乐(内容)是抽象的。

    3.感性的懂——懂美

    对感性(感觉性)的懂,人或许会疑惑:“懂”是理性理解的意思,那感性能懂吗?能。如狗啃骨头不啃石头,就是感性的懂:骨头能吃,石头不能吃。

    欣赏是审美,审美就得懂美,这不是再合乎逻辑不过的事吗?不管是独唱、合唱;轻音乐还是交响乐,当你听乐时感觉美了,你就是懂美了;如你感觉很美了,那你就是很懂美了!懂美,是赏乐的第一懂。赏乐若是不懂这个美,那你还欣赏个什么劲儿?

    美是靠感性感受的东西,不是靠理性理解来把握的。在西方将美学定名为“伊斯特惕克”(Astkk)——感觉、感情之意,就含这个道理。对美的这种“可感觉而不可言传性”,西方有一句审美的名言叫做:“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那说:“美,就我们感觉它来说,是难以形容的东西;它是什么,或表示什么,是说不清的。”

    语言的本领很大,描写、叙事、论理皆可娓娓道来,然而若面对美属性时就望而却步了。如糖的甜感,是简单的味觉美,语言描述它却“难于上青天”。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可是若非要描述呢,也有间接的两法:

   (1)夸张表述法

    孔子闻《韶》乐时,对它的美实在不知怎样说好,于是来了一句“三月不知肉味”的夸张。俄国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听完音乐会之后,“就像神经错乱的人……就像恋爱的人,像疯人……”皆因审美感受强烈,有话哽咽在喉不吐不快,只好来一番夸张了。

   (2)效应表述法

   此法在文学中常常见到,如古诗《陌上桑》写美女罗敷的美感效应时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此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再如白居易写音乐的美感效应是这样的:“座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总之,音乐的美是感性感受之美,可无须语言的描述。赏乐的价值取向首先应是这个美,假如没得这个美,或说没“懂”这个美,那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了,惜哉!

    4.理性的懂——诠释

    人有普遍的“理性探索欲望”,巴甫洛夫称之为“是什么反射”,并指出这是一种“求知欲的形式”。赏乐求“懂”,就是这种“理性探索欲望”,或“求知欲的形式”。理性(理解性)层面的懂,皆需语言的诠释。声乐类的歌曲、歌剧有文辞伴随,只消知晓文辞,其意自解,是可懂的典范,无须多说。(6J瞳”的症结全在器乐类,共涉及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作者的生平、时代等四项:

    (1)内容项

    赏乐求甚解——“打破沙锅纹()到底”,每每在此项。音乐不是有效的表意符号系统,它说不清自己的内涵,若懂非靠语言诠释不可,语言信息的有无与多少,便决定了对它懂的可能性与难易程度。

    从作品的大小分量上看,有轻重之分。轻音乐优美的音响、欢快的情绪几乎就是一切,往往并无深意,“好闻乐而不求甚解”,可矣。而重型的严肃音乐就不然,人们总觉得它深含某种意蕴……这其中有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标题性音乐三种的差别。

    ①标题音乐,主要是交响诗,或部分序曲、交响曲等。内容较具体,只要知晓它的标题及题解,是可以打开这“闷葫芦”的。虽然可懂,但具体程度却与文学大相径庭。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虽然有语言诠释,不会听得一头雾水,但却相当概略,远没有故事或戏曲那些引人人胜的细节;《1812序曲》(柴科夫斯基)更达不到《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中对1812年那场卫国战争“全景’’式的描写。所以即令内容具体的标题音乐,也勿求索文学式的具体内容,若强求何不去读文学作品呢?

    ②非标题音乐,主要是奏鸣曲、室内乐、协奏曲等。内容抽象,犹如神秘的腓尼基文字,不可懂。德彪西说:“音乐内容是文字无能为力的”说的就是此种。由于它具体内容子虚乌有,理性的伸张力失灵!此时切莫强求其懂。清人毛宗岗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非标题音乐有类于此,内容“无可奉告”是最高的懂。

    ③标题性音乐,主要是某些序曲、组曲等,是上述两种之间的“亚种”。“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它似乎可解,又不确切,内容半明半暗,这也是一种美的境界。

    内容项,以作曲家自己的说明最为可靠。如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是标题性的作品,研究者们简直成了“索引”派,查资料——手稿、杂记、日记、书信、谈话录等,探寻那“失落”,或说“溶解”于音符中的含义,方知那是与命运的“搏战”、“沉思”、“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云云。而这一切都源于贝多芬向友人所言的那句话:开始动机是“命运的敲门声”。有了这一个线索,研究者顺藤摸瓜,才揭开全曲的意蕴之谜。“解铃还需系铃人”。作者一言,胜似他人十年功!作者不言,千古悬案!如贝多芬的第一、二、四、七、八交响曲,赏时那理性内涵的大门再也无法打开,懂它不了!

    (2)形式项

    在理论上,一切形式要素都可以懂,从音符、音程、乐段、乐章、曲体、织体等,只要有足够的专业修养,形式上就没有奥秘。可是,形式要素都有专业性,较高深的专业知识,远不像内容那样一讲就明白,它需要系统地学习方能掌握,这是一般欣赏者达不到的。但是,专业修养的限制也不绝对,浅显的乐理、乐器知识懂也不难,略加介绍便可。再者,审美经验告诉我们,旋律、

和声、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这些形式要素,一股脑儿交给感性便可,把握这种形式美,勿须理性参与。

    (3)生平项

    当作者将自我人格化人作品时,了解作者的生平、个性有助于理解作品。仍以贝多芬为例,贝多芬不像他的前辈巴赫、海顿、莫扎特那样曾在宫廷、教廷任职,他是“失业”者,又是失聪、失恋者,于是又变成失望一绝望者,要自杀,写《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了解这些,就可明白何以在《第五“命运”交响曲》的开始会出现那“命运的敲门声”了。可是贝多芬仍是个特别的独行者,有高度的人格自尊,他曾对一位显贵说:“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一个。”多么“个性化的语言”!他又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屈服,啊,能使生命活上千百次该多好!”这是精神巨人的语言!所以《命运交响曲》的末乐章才会有那巨人一般昂首阔步、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贝多芬的交响曲总是充满了英雄的气质:英雄与革命;英雄与命运;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全人类……“乐如其人”,信焉!

    再如,了解柴科夫斯基的生平,可帮助理解/仰旷痛苦心灵倾诉”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等等。

    假如作者未将自我人格化人作品,如圣—桑的《死神之舞》等,固然可了解作者生平,但就赏乐的意义来讲不是很大的。若佚名,作者生平项则付缺,那时只好说:赏花不识种花人,纵然遗憾,却无关宏旨了。

    (4)时代项

    作品是“时代土壤”的产物,受时代的制约,烙时代的印记。特别是直接取材于当代事件的。如我国上世纪前半叶,那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酿成革命的文艺思潮,遂推出大量的“短、平、快”式便于冲锋陷阵的革命歌曲。再如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渊源在18世纪法国的大革命。凡是这类情况,应尽量了解、理解时代,有助于听“懂”那音乐。

有的作品离时代远,则时代项的“懂”或“不懂”,都无关宏旨,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5.感性、理性欣赏的品格

  赏乐,凡无语言诠释的“听”,是为感性(感觉性)的欣赏;凡有语言诠释的“讲”,是为理性(理解性)的欣赏。“语言诠释”与否,是判别感性、理性欣赏的主要依据。换言之,只听不讲,感性欣赏;又听又讲,理性欣赏;不听只讲,不是欣赏。

  感性欣赏有直觉性、独立性两种品格。直觉性,即它永远是直接被感觉的;独立性,是指它能不依赖理性而单独存在。理性欣赏则不然,它离不开感性的直觉基础,若离开就不是欣赏厂(如只读赏乐的书而不听音响)

理性欣赏有深刻性、丰富性两种品格。深刻性,是指赏乐者可纵向地深入到作品的内涵、结构两个层面;丰富性,是指赏乐者可横向地拓展到作者生平、时代两项。正是理性欣赏的这种深刻性、丰富性使之优越于感性欣赏而更为人所追求。

 音乐欣赏的感性、理性这两个层面,不要机械地作为认识论的两个阶段来看。因为欣赏的感性与理性常是融为一体的,音乐欣赏课、电台的音乐欣赏讲座都是这样。

 6.音乐欣赏的意义

 大抵有四条,概括为一句话:“三提高,一兑现。”

(1)提高艺术修养。博览音乐名篇,开阔艺术视野,是提高艺术修养的必由之路,否则提高修养多半是徒托空言。

 (2)提高欣赏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在实践中显现,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同理,亲历赏乐实践,欣赏力就会提高;不但如此,若不断地丰富审美经验、累积专业知识,那么还会飞跃到鉴别、评价作品的鉴赏力上去。

 (3)提高创作能力。您若是专业人员,前两条都要归结在提高创作能力这一条上:欣赏是信息“输入”,目的还是要“输出”——创造;无论是一度创作(写词、写曲),还是二度创作(演奏、演唱)都会“水涨船高”。

 (4)兑现美学价值。美,人之所好。要知道梨的美味,就得去吃梨;要获得音乐的“美味”,就得去赏乐,同时也兑现了美学价值。艺术家都有一句潜台词:“请来欣赏我的艺术!”因为只有欣赏,艺术价值才得以兑现,否则就是开在黑夜里的花,价值是隐没的。我们看艺术家在台上精湛的表演,给了台下观众以莫大的审美满足后,还频频向台下鞠躬致谢,为什么?因为是观众为之兑现了美学价值。

   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谨防强音杀手。声音的强度单位是分贝(db), 交响乐强奏的音量在90分贝左右,可现代电声音乐轻易就能达到这种强度。若长时间滞留在这个音量中,会损伤听力。赏乐若要强音量,提到如人高声说话的60分贝左右即可,不宜太过这个界限。

   
 

凤凰大视野

视频:寻找莫扎特

重要栏目推荐

莫扎特音乐鉴赏
名曲精选
·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 K448
·降E大调木管五重奏
·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
 
 
·扎特之旅 古典音乐唱片收藏
·古典之旅
·漫之旅

莫扎特年纪念

·代之旅 ·扎特年
·文化长廊 ·莫扎特肖像研究
·我的小提琴 ·莫扎特年随笔
·我的钢琴 ·莫扎特作品
·乐考级 ·维也纳莫札特年
·莫扎特年 ·我的1991
·莫扎特肖像研究 ·莫扎特研究
·莫扎特年随笔 ·莫扎特在格罗夫
·莫扎特论坛  
 
 
 
 
 
 
 
 
 
 
 
 
 
 
 
 
 
 
 
 
 
 
 
 
 
 
 
 
 
 
 
 
 
 
 
 
 
 
 
 
 
 
 
 
 
 
 
 
 
 
 
 
 
 
 
 
 
 
 
 
 
 
 
 
 
 
 
 
 
 
 
 
 
 
 
 
 
 
 
 
 
 
 
 
 
 
 
 
 
 
 
 
 
 
 
 
 
 
 
 
 
 
 
 
 
 
 
 
 
 
 
 
 
 
 
 
 
 
 
 
 
 
 
 
 
 
 
 
 
 
 
 
 
 
 
 
 
 
 
 
 
 
 
 
 
 
 
 
 
 
 
 
 
 
 
 
 
 
 
 
 
 
 
 
 
 
 
 
 
 
 
 
 
 
 
 
 
 
 
 
 
 
 
 
 
 
 
 
 
 
 
 
 
 
 
 
 
 
 
 
 
 
 
 
 
 
 
视频:电影《魔笛》
浏览:以往视频
视频:寻找莫扎特

莫扎特传(视频)

最新莫扎特胎教音乐
系列节目<莫扎特密码>
《莫扎特之魂》连载
 
 

回首页>

            -->>为了抢占网络先机,使您能在网络上捷足先登,本站国际域名业已更换成功,新域名是:http://www.mt77.com,是莫扎特之旅英文(mozart_travel)的缩写加上双7构成,寓意是莫扎特之旅更上一层楼,请密切关注此域名、使用和宣传新域名,为莫扎特名走出音乐沙龙,来到寻常百姓家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多谢合作~~!!古典音乐世界,感受艺术人生,增添生活新亮点,给你最大的艺术享受!!浏览本站的最佳分辨率为1024*768|网络实名:-->>莫扎特之旅;通用网址:莫扎特之旅;莫札特之旅;莫札特;MOZART。莫扎特之旅(mozart_travel)是一次温馨浪漫的旅行,我们诚邀您的加盟和参与!<<--

如有任何的问题,请来信站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莫扎特之旅